《我想太多啦:高敏感人更容易成功》讀書筆記#
作者: [法] 克莉司德・布提可南
閱讀時長: 3 小時
這是我在微信讀書中閱讀《我想太多啦:高敏感人更容易成功》時記錄的筆記和摘錄。
第一章 高敏感是你的珍貴天賦#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目光往往讓那些被注視的人感到被干擾、被探究,甚至被審查。其實他們觀察的目的並不是評判,而是理解。對於弗朗索瓦來說,觀察可以讓他安心。在此過程中,他們觀察到的細節也會存儲到記憶中。視覺異常靈敏的人還有另一個特質,就是對亮度非常敏感。
五感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通過充盈著愉悅信息 —— 美好的形象、悅耳的聲音、怡人的感覺、各種香氣和美味 —— 的各種感官,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五彩繽紛。多向思考者會因看到太陽落山或是聽到鳥兒歌唱而欣喜和感動。在這樣的時刻,他們最能體會到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嘗試跟周圍的人分享自己的感覺,卻不被理解。周圍的人嘆氣道:“沒錯,是挺好的,可這不就是夕陽嗎?你又不是沒見過!快點走吧!” 甚至還有人嘲笑說:“吱吱吱,小鳥叫!你都幾歲了?” 這種感覺異常靈敏的特質能夠解釋為什麼多向思考者雖然不時會感到抑鬱,但是仍然保持著一種強烈的對生命的喜愛,隨時都能因為一縷陽光而重燃對生活的熱愛。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目光往往讓那些被注視的人感到被干擾、被探究,甚至被審查。其實他們觀察的目的並不是評判,而是理解。對於弗朗索瓦來說,觀察可以讓他安心。在此過程中,他們觀察到的細節也會存儲到記憶中。視覺異常靈敏的人還有另一個特質,就是對亮度非常敏感。
五感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通過充盈著愉悅信息 —— 美好的形象、悅耳的聲音、怡人的感覺、各種香氣和美味 —— 的各種感官,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五彩繽紛。多向思考者會因看到太陽落山或是聽到鳥兒歌唱而欣喜和感動。在這樣的時刻,他們最能體會到自己的與眾不同。他們嘗試跟周圍的人分享自己的感覺,卻不被理解。周圍的人嘆氣道:“沒錯,是挺好的,可這不就是夕陽嗎?你又不是沒見過!快點走吧!” 甚至還有人嘲笑說:“吱吱吱,小鳥叫!你都幾歲了?” 這種感覺異常靈敏的特質能夠解釋為什麼多向思考者雖然不時會感到抑鬱,但是仍然保持著一種強烈的對生命的喜愛,隨時都能因為一縷陽光而重燃對生活的熱愛。
第二章 情感豐富讓你更具同理心#
受到評判、被人指責時,多向思考者會為自己的樣子感到羞愧,會覺得自己很糟糕。然而,讓我們試著去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多向思考者這種更為直接和敏銳的表達,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不再有創造力,不存在同理心,也沒有了幽默感。每個人都充滿了理性,隨時都在自我控制,沒有一點兒溫情。如果沒有了憤慨和反抗的能力,尤其是缺少了看似很瘋狂實則很富有感染力的激情,人類將會變成什麼模樣?這個世界需要多向思考者存在,以與偶爾過於理智和冷漠的社會抗衡。超級敏感是多向思考者的特質之一。如果你極為敏感,那麼除了這個特質,你很可能還具有其他性格特質:在人際關係中,你善良、無私、熱情;對於自己,你比較苛刻,隨時都在自我懷疑,還會自嘲;你的強大之處在於你擁有開放的思維、好奇心、幽默感,以及純真;你直率、正直和真誠,還擁有無與倫比的正義感。越是能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你就越能管理好這種神奇的敏感特質和自己的情緒。因為有效管理情緒的關鍵就是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認知。隨著你對自己的了解不斷加深,你會理解自己,並能夠妥善應對自己的情緒風暴,讓情緒成為你的朋友和向導。
對多向思考者來說,用溫暖的鼓勵代替冷漠的批評,多多讚揚和安撫,並向他們表達信任,是激勵他們的好方法,因為渴望滿足他人的期待並證明自己的能力就是他們最大的動力。
這種機制雖可以保住人的性命,但也會給人帶來很大的麻煩:置身於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人卻不再想辦法去應對不利的狀況。而且,療癒的過程也無法正常開始。杏仁核被大腦不斷分泌出來的嗎啡和氯胺酮麻痹了,無法將遭受的情緒衝擊釋放到另一個組織 —— 海馬體(海馬體相當於一個處理與儲存記憶的軟件)中。那些引發應激反應的情境會一直被封存於杏仁核中。有時,事情已經過去數年,每每出現閃回現象,人依然會感覺完全回到了當時的狀況。由於杏仁核曾經 “短路”,壓力情境一直被封存在杏仁核中,所以人才有會反復置身於過去的場景的感覺。這種現象被稱為 “創傷後應激障礙”。
有些多向思考者選擇活在一種幾乎從不間斷的解離狀態中,“理性” 地看待所有帶著情緒記憶的情境,不再能敏銳地識別一切。他們反而覺得任何事情都不能觸動自己,當下並不可靠,自己就像游離於現實生活之外。為了跟自己的情感保持距離,他們採取了一些防禦機制,這讓他們看起來非常冷漠,對什麼事都無動於衷。但這不過是表象,在他們的內心裡,一切都在沸騰、燃燒。
由於天性無私,他們也很難想到他人會斤斤計較和自私自利。他們認為他人的思考方式和自己一樣,還認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不會算計;他們也無法想象有純粹的惡意和故意的破壞存在,因為這絕對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的想法令他們容易被一些操縱者和騙子利用和傷害。他們認為惡意不存在,卻一次比一次更難理解自己一再被出賣,一些多向思考者會因此變得刻薄、多疑,甚至偏執和自我封閉,離群索居有可能成為他們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多向思考者有能力注意到他人的肢體語言,覺察到他人細微的語調、表情變化;有能力感知他人的情緒,以此了解他人的想法。對大部分多向思考者來說,覺察他人的情緒狀態、了解他人的期待和想法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但是,這種自然而然的對他人的關注,卻有可能讓那些不夠真誠的人感到不安。
由於多向思考者非常善於揣測人心,所以他們會認為他人也能猜到他們在想什麼。他人如果表現得漠不關心,他們會認為他人是蓄意而為。如果多向思考者能夠理解 “一般人” 很難讀懂肢體語言,以及很難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緒,那麼他們就會知道他人的情況並非如自己所想,同時會感到寬慰,也不再期待著有一天他人也回報給他們同等品質的關心。
我能注意到所有的細節,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這使我能從整體上感知一個人。只要看看對方的穿衣打扮、姿勢態度、談吐方式,我馬上就知道自己在跟什麼人打交道。事實上,不是我想要知道,而是我沒法不知道。我知道我的敏銳會讓人不舒服,因為即使我什麼都沒說,人們也會覺得我對他們一清二楚,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會很不自在。當我看出他人在自欺欺人、毫無邏輯地思考且越陷越深時,我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讓他們感到痛苦,因為我所說的正是他們想要逃避的現實,或者是他們拒絕面對的問題。在任何情況下,我都能一眼看到問題所在,也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改變現狀。我總是能提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讓我感到困擾和疲憊。我甚至覺得非常孤獨。”
她只能避免把自己看出來的事情跟別人講。多向思考者就像卡珊德拉一樣,早早就能看到、聽到和感受到很多東西,卻不得不保持沉默,因為沒有人想聽她的 “預言”。
日本有一句諺語說:“突出的釘子招錘打。” 言外之意就是要受人歡迎,最好是因循守舊遭遇失敗,而不是打破常規獲得成功。大家一起犯錯,好過獨自一人避開懲罰。這就是俗話說的,要 “懂得與狼一起嚎叫”。然而,有些多向思考者非要冒著成為笑柄的風險,堅持喊出他們看到的真相,即使這意味著對牛彈琴。
多向思考者表現出患卡珊德拉綜合徵的症狀,無非是想讓他人從他們的預測中受益。但是,有些事情只有自己經歷過才能汲取教訓,每個人都需要通過犯錯來學習。因此,請讓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發展。
受到評判、被人指責時,多向思考者會為自己的樣子感到羞愧,會覺得自己很糟糕。然而,讓我們試著去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多向思考者這種更為直接和敏銳的表達,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不再有創造力,不存在同理心,也沒有了幽默感。每個人都充滿了理性,隨時都在自我控制,沒有一點兒溫情。如果沒有了憤慨和反抗的能力,尤其是缺少了看似很瘋狂實則很富有感染力的激情,人類將會變成什麼模樣?這個世界需要多向思考者存在,以與偶爾過於理智和冷漠的社會抗衡。超級敏感是多向思考者的特質之一。如果你極為敏感,那麼除了這個特質,你很可能還具有其他性格特質:在人際關係中,你善良、無私、熱情;對於自己,你比較苛刻,隨時都在自我懷疑,還會自嘲;你的強大之處在於你擁有開放的思維、好奇心、幽默感,以及純真;你直率、正直和真誠,還擁有無與倫比的正義感。越是能接受自己的本來面目,你就越能管理好這種神奇的敏感特質和自己的情緒。因為有效管理情緒的關鍵就是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認知。隨著你對自己的了解不斷加深,你會理解自己,並能夠妥善應對自己的情緒風暴,讓情緒成為你的朋友和向導。
對多向思考者來說,用溫暖的鼓勵代替冷漠的批評,多多讚揚和安撫,並向他們表達信任,是激勵他們的好方法,因為渴望滿足他人的期待並證明自己的能力就是他們最大的動力。
這種機制雖可以保住人的性命,但也會給人帶來很大的麻煩:置身於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中,人卻不再想辦法去應對不利的狀況。而且,療癒的過程也無法正常開始。杏仁核被大腦不斷分泌出來的嗎啡和氯胺酮麻痹了,無法將遭受的情緒衝擊釋放到另一個組織 —— 海馬體(海馬體相當於一個處理與儲存記憶的軟件)中。那些引發應激反應的情境會一直被封存於杏仁核中。有時,事情已經過去數年,每每出現閃回現象,人依然會感覺完全回到了當時的狀況。由於杏仁核曾經 “短路”,壓力情境一直被封存在杏仁核中,所以人才有會反復置身於過去的場景的感覺。這種現象被稱為 “創傷後應激障礙”。
有些多向思考者選擇活在一種幾乎從不間斷的解離狀態中,“理性” 地看待所有帶著情緒記憶的情境,不再能敏銳地識別一切。他們反而覺得任何事情都不能觸動自己,當下並不可靠,自己就像游離於現實生活之外。為了跟自己的情感保持距離,他們採取了一些防禦機制,這讓他們看起來非常冷漠,對什麼事都無動於衷。但這不過是表象,在他們的內心裡,一切都在沸騰、燃燒。
由於天性無私,他們也很難想到他人會斤斤計較和自私自利。他們認為他人的思考方式和自己一樣,還認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不會算計;他們也無法想象有純粹的惡意和故意的破壞存在,因為這絕對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的想法令他們容易被一些操縱者和騙子利用和傷害。他們認為惡意不存在,卻一次比一次更難理解自己一再被出賣,一些多向思考者會因此變得刻薄、多疑,甚至偏執和自我封閉,離群索居有可能成為他們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多向思考者有能力注意到他人的肢體語言,覺察到他人細微的語調、表情變化;有能力感知他人的情緒,以此了解他人的想法。對大部分多向思考者來說,覺察他人的情緒狀態、了解他人的期待和想法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但是,這種自然而然的對他人的關注,卻有可能讓那些不夠真誠的人感到不安。
由於多向思考者非常善於揣測人心,所以他們會認為他人也能猜到他們在想什麼。他人如果表現得漠不關心,他們會認為他人是蓄意而為。如果多向思考者能夠理解 “一般人” 很難讀懂肢體語言,以及很難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緒,那麼他們就會知道他人的情況並非如自己所想,同時會感到寬慰,也不再期待著有一天他人也回報給他們同等品質的關心。
我能注意到所有的細節,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這使我能從整體上感知一個人。只要看看對方的穿衣打扮、姿勢態度、談吐方式,我馬上就知道自己在跟什麼人打交道。事實上,不是我想要知道,而是我沒法不知道。我知道我的敏銳會讓人不舒服,因為即使我什麼都沒說,人們也會覺得我對他們一清二楚,和我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就會很不自在。當我看出他人在自欺欺人、毫無邏輯地思考且越陷越深時,我說的每一句話都可能讓他們感到痛苦,因為我所說的正是他們想要逃避的現實,或者是他們拒絕面對的問題。在任何情況下,我都能一眼看到問題所在,也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改變現狀。我總是能提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讓我感到困擾和疲憊。我甚至覺得非常孤獨。”
她只能避免把自己看出來的事情跟別人講。多向思考者就像卡珊德拉一樣,早早就能看到、聽到和感受到很多東西,卻不得不保持沉默,因為沒有人想聽她的 “預言”。
日本有一句諺語說:“突出的釘子招錘打。” 言外之意就是要受人歡迎,最好是因循守舊遭遇失敗,而不是打破常規獲得成功。大家一起犯錯,好過獨自一人避開懲罰。這就是俗話說的,要 “懂得與狼一起嚎叫”。然而,有些多向思考者非要冒著成為笑柄的風險,堅持喊出他們看到的真相,即使這意味著對牛彈琴。
多向思考者表現出患卡珊德拉綜合徵的症狀,無非是想讓他人從他們的預測中受益。但是,有些事情只有自己經歷過才能汲取教訓,每個人都需要通過犯錯來學習。因此,請讓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節奏去發展。
第一章 良好的自尊水平讓你更懂拒絕#
想象一下,如果用光來舉例,你的表達可能包含整個光譜,而有些人的表達只能包含單色光。因此,在交流過程中,他們只能捕捉到你表達出來的部分信息,對且只能對這部分信息做出反應,忽略了其他微妙的細節。你認為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別人那裡根本不存在。多向思考者不斷經歷著這種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他們在身份認同方面缺失的原因:人際關係的鏡子無法從整體上反映出他們的形象,反映出的他們的形象通常是支離破碎和扭曲的,因為周圍人反饋的常常是他們的奇怪和 “不正常” 之處。
多向思考者拒絕過度關注自我。他們非常相信過度關注自我會讓人變得自私和極具個人主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只有在得不到滿足時,人才會變得富有侵略性。一個得到了滋養的人,會對人平心靜氣,樂於為他人提供幫助。不過,想要獲得滋養,就必須要擁有良好的自尊水平,而真實的情況卻不尽如人意。
當然,這些都發生在人完全喪失了自我認知的客觀性的情況下 —— 成功只是命運的眷顧,而且轉瞬即逝,而失敗則是確定無疑的,它證明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不再渴望被接受和證明自己,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害怕失敗和被拒絕。
要讓成就得到認可,同樣也不簡單。當下,人們更喜歡指出錯誤,而不是認可進步;更喜歡批評,而不是給予鼓勵。這跟多向思考者所需要的可以安撫自己的環境截然不同。社交給他們帶來了煩惱,不理解規矩被當成了惡意。當他們全力以赴地完成某項作業時,很可能會偏離主題或不符合老師的期望。因此,他們很少得到來自外部的認可。此外,他們的完美主義也在無法認可自己的成功方面發揮了作用。多向思考者有一種特殊的敏銳度,能在每一種事物、每一種情境和每一個人身上發現完美的可能性。他們的參照標準非常絕對化。由於多向思考者很難承認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完美的這一點,所以他們的成功幾乎從未得到過自己的認可。
多向思考者從童年起就遭受拒絕。通常情況下,被拒絕的個體會立即調整自己的行為,並儘快重新獲得同伴的認可。但多向思考者不是這樣的,他們很清楚自己不一樣,但又不理解自己錯在哪裡。因為從根本上講,他們是因自身結構如此而遭到拒絕的。他們會產生一種對於被拒絕和被拋棄的深深恐懼。後來,他們在關係中,特別是在與朋友和伴侶的關係中,會繼續受到這種恐懼的影響,他們會陷入複雜、痛苦的境地,並賦予他們的朋友或伴侶過多的權力。
我要麼謊話連篇,要麼自以為是。
對多向思考者而言,拒絕、批評、嘲笑都屬於精神暴力,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傷害所帶來的壓力也可能導致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其症狀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多向思考者總是習慣猜測別人的想法、試圖滿足對方、別人還沒說幾句就完全贊同,並因此沒辦法反對任何人。害怕被拒絕和被拋棄使得多向思考者極易受到影響,因此也極易受到情感操縱的傷害。
只有孩子才需要一種無條件的愛來幫助自己成長,成年人可以不需要這種愛,所以你不再需要取悅所有人。
當你的自我價值感根植於真實的情感而不是所擁有的某種品質時,你才能夠擺脫抑鬱。你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你正是因你的不完美而美好。滿足於做自己,這樣你才能認同自己。
想象一下,如果用光來舉例,你的表達可能包含整個光譜,而有些人的表達只能包含單色光。因此,在交流過程中,他們只能捕捉到你表達出來的部分信息,對且只能對這部分信息做出反應,忽略了其他微妙的細節。你認為的最精彩的部分在別人那裡根本不存在。多向思考者不斷經歷著這種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他們在身份認同方面缺失的原因:人際關係的鏡子無法從整體上反映出他們的形象,反映出的他們的形象通常是支離破碎和扭曲的,因為周圍人反饋的常常是他們的奇怪和 “不正常” 之處。
多向思考者拒絕過度關注自我。他們非常相信過度關注自我會讓人變得自私和極具個人主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只有在得不到滿足時,人才會變得富有侵略性。一個得到了滋養的人,會對人平心靜氣,樂於為他人提供幫助。不過,想要獲得滋養,就必須要擁有良好的自尊水平,而真實的情況卻不盡如人意。
當然,這些都發生在人完全喪失了自我認知的客觀性的情況下 —— 成功只是命運的眷顧,而且轉瞬即逝,而失敗則是確定無疑的,它證明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不再渴望被接受和證明自己,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害怕失敗和被拒絕。
要讓成就得到認可,同樣也不簡單。當下,人們更喜歡指出錯誤,而不是認可進步;更喜歡批評,而不是給予鼓勵。這跟多向思考者所需要的可以安撫自己的環境截然不同。社交給他們帶來了煩惱,不理解規矩被當成了惡意。當他們全力以赴地完成某項作業時,很可能會偏離主題或不符合老師的期望。因此,他們很少得到來自外部的認可。此外,他們的完美主義也在無法認可自己的成功方面發揮了作用。多向思考者有一種特殊的敏銳度,能在每一種事物、每一種情境和每一個人身上發現完美的可能性。他們的參照標準非常絕對化。由於多向思考者很難承認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完美的這一點,所以他們的成功幾乎從未得到過自己的認可。
多向思考者從童年起就遭受拒絕。通常情況下,被拒絕的個體會立即調整自己的行為,並儘快重新獲得同伴的認可。但多向思考者不是這樣的,他們很清楚自己不一樣,但又不理解自己錯在哪裡。因為從根本上講,他們是因自身結構如此而遭到拒絕的。他們會產生一種對於被拒絕和被拋棄的深深恐懼。後來,他們在關係中,特別是在與朋友和伴侶的關係中,會繼續受到這種恐懼的影響,他們會陷入複雜、痛苦的境地,並賦予他們的朋友或伴侶過多的權力。
我要麼謊話連篇,要麼自以為是。
對多向思考者而言,拒絕、批評、嘲笑都屬於精神暴力,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傷害所帶來的壓力也可能導致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其症狀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多向思考者總是習慣猜測別人的想法、試圖滿足對方、別人還沒說幾句就完全贊同,並因此沒辦法反對任何人。害怕被拒絕和被拋棄使得多向思考者極易受到影響,因此也極易受到情感操縱的傷害。
只有孩子才需要一種無條件的愛來幫助自己成長,成年人可以不需要這種愛,所以你不再需要取悅所有人。
當你的自我價值感根植於真實的情感而不是所擁有的某種品質時,你才能夠擺脫抑鬱。你不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你正是因你的不完美而美好。滿足於做自己,這樣你才能認同自己。
第三章 不停歇的大腦使你的思維更加活躍#
他們覺得自己不僅屬於人類家庭,也屬於整個生命世界,因此,他們會以無私和慷慨的眼光來看待生命。
樹狀思維在尋找解決方案時特別有效。線性的思考方式是連續性的,人們會接連產生想法,而樹狀思維則可以以並行的方式同時探索多條路徑。這樣的思維過程對多向思考者來說是自然而然、在無意間發生的,多向思考者可以迅速提出解決方案,但他們無法解釋這樣的解決方案是如何想出來的。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 “不信任” 是積極的。在一個不停運動的世界裡,一把椅子的密度也是相對的。一些之前確定的科學論點也常常被新發現顛覆。所以,接受對你以為確鑿的事情的質疑,能很好地證明你的思維具有開放性。幸好還有不同的觀點來質疑那些被普遍認可的信念!懂得自我批評,代表你擁有謙遜的態度;允許他人從不同角度思考,說明你有廣闊的胸懷;在接收信息之前先確認信息的準確性,也是謹慎和成熟的標誌。但是,一切都應適度。太多的懷疑、太多的問題會阻礙思考。如果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如果一轉念就能推翻一切的話,你就會感覺自己生活在一個不穩定和不安全的世界中。那些讓腦子打結的問題可能會令你焦慮和痛苦 —— 我們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會死?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痛苦和荒謬?
多向思考者的樹狀思維,使得他們樂於探索每個事件的可能選項,加上他們的思緒不斷在過去與未來間穿梭,因此他們能夠做出既明智又謹慎的決策。在行動之前,多向思考者總是會結合歷史的經驗教訓和未來的各種可預測的後果去分析每一種可能性。因為他們清楚自己只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們做決策時不會只考慮自己,還會考慮到有可能對他人產生的負面影響。這樣做出的決策是友好的,因為這些決策尊重個人、家庭及其他人際關係。由多向思考者做出的決策,幾乎不可能有碰壁、失敗、弊大於利的風險。我們回頭想想可憐的卡珊德拉,她雖能預言,卻不被人們相信。很多謹慎的多向思考者只能眼睁睁地看著人們不假思索、不計後果地投入行動,他們就像銀幕前已經看到了危險的觀眾,即使和電影裡的主角說 “小心”,也無濟於事。
然而,生活是需要在當下體驗的。你在結束了精神上的探索後,還是需要學會關注當下,一些非當下的事情,請以後再去思考吧!你要依靠你敏銳的感官去發現美、聆聽旋律、感受空氣的溫柔、細細品味美好的生活。所以請停下腳步,深深地呼吸。你是如此鮮活,就在此時此刻!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讓任何人往你的磨盤裡掺沙子非常重要,因為這會影響磨盤正常工作。不幸的是,當多向思考者遇到了有自戀人格障礙的人時,就會出現上述情況。通常來說,多向思考者是勇敢和高效的,他們知道如何應對困難和複雜的情況。只要他們收集到的信息客觀、準確,找到解決辦法對他們來說就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有自戀人格障礙的操縱者會操縱和篡改數據,他們欺瞞、撒謊、自相矛盾,故意把人搞得團團轉。大多數多向思考者天性善良,他們很難想象謊言、欺詐和惡意的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只會越來越不理解自己周圍出現的 “扭曲” 的情況,這可能會把他們逼到發瘋。
在學習課程時,很多多向思考的高中生陷入了困境,因為他們發現這些課程內容荒謬、與現實生活脫節,一切都缺乏意義。然而,有時候只需要把正在進行的學習內容放入整個學年這個更大的框架之中,或者有人向他們解釋一下這些課程內容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足以讓他們的課程學習重新獲得意義。此外,還可以將高考作為一款電子遊戲介紹給他們:要想晉級,並不需要過多思考為什麼要找到一把寶劍、一瓶藥水或者一枚戒指。重點在於只有獲得足夠的分數,才可以進入下一關。學習也是如此。他們就算不喜歡某門學科,依然可以去學習並努力獲得所需的分數,以便未來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高考也可以被視為一座橋,每一門學科都是這座橋上的一塊枕木。當然,他們應該更換那些磨損了的枕木,以便順利從橋上通過。多向思考者的大腦還喜歡接受挑戰。因此,將學習視為一種挑戰,能夠激發多向思考者的學習興趣。
然而,多向思考者的大腦雖然可以高速運轉,但他們通常缺乏耐力與毅力。雖然人無完人,但多向思考者的確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培養耐力與毅力上。
我不是身有缺陷,我只是與眾不同。我不會為了得到他人的接受而犧牲自己的尊嚴。我是一個好人,一個有趣的人。我為自己感到驕傲。我能夠應付社交場合。需要的時候我會尋求幫助。我值得被別人尊重和接受。我會找到一個適合我才能和興趣的職業。當他人需要時間理解我時,我會耐心地等待。我永遠不會否認自己。我會接受自己的真實面貌。
丹尼爾・塔米特的觀點:“重要的不是你頭腦的大小,而是你靈魂的偉大。”
第二章 整理信息和想法倉庫#
信息的傳遞與分享是多向思考者認可的價值觀的內容之一,這使他們成為有合作精神、忠誠而坦率的人。因信息封鎖而形成的權力遊戲會令多向思考者氣憤不已。多向思考者非常期待某一天能遇到一位萬能的導師,這位導師可以滿足他們對所有領域的知識的渴望。
能力層面對於繼續互相學習、自我發展及傳授知識都至關重要。既然你熱愛學習,那就不要放棄,但也不要期待你的榜樣能超出自己所能地滿足你的要求。
一個知行合一的人,其行為與價值觀是一致的,他會展現一種非同尋常的內在力量。這種一致性的程度非常罕見。相反,操縱者的言行則與其口中所說的價值觀背道而馳,我們可能要花很多年才能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有多離譜,因為他們的說辭是如此令人信服。在這兩極之間,我們遇到更多的是一些心懷善意但並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也不會檢查自己是否知行合一的人。
這個層面非常吸引多向思考者。他們關心整個世界,關心那些超出了自己生命歷程的過往和將來。多向思考者的思維體系充滿了靈性,他們還能感受到自己身負使命。因此多向思考者一定不要忽視自己敏銳的感知,要重視自己的內心感受,去建造屬於你的靈性寶庫吧!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討論過,你黑白分明的價值觀關聯一套複雜的行為準則:如果我們……(價值觀),就必須……(行為)。例如,如果我們是朋友,就必須隨時為對方兩肋插刀。對你來說,每種行為必然關聯著某種價值觀。但這些都是屬於你個人的邏輯鏈,不一定適用於別人。在你看來,沒有給你打電話的人是在傳遞某種信息。在這方面,你非常容易混淆、預設,從一個簡單的行為就推導出整個 “劇情”。別再 “拍電影” 了,試著多去創建正向的邏輯鏈吧!
常規思考者來說,行為只是一個不太重要的細節,證明不了什麼;而對於更看重立場和結局的多向思考者來說,行為中的細節代表對方想傳達的信息,也代表對方的價值觀。常規思考者與多向思考者因自己的不同理解而爭辯時,多向思考者的論據往往就是這些細節。此外,還有一個原因使多向思考者的生活變得複雜,那就是他們幾乎把一切都歸結到身份認同(身份)層面。音樂會上穿過的舊毛衣擁有生命、身份,甚至具有靈魂。“如果某個東西進入了我的生活,那它就成了我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我怎麼能扔掉它?” 因此,多向思考者很難讓自己的生活井然有序。多向思考者要學會將事物放到環境層面上去考慮,在人際關係方面,也要學會分類。如果對方的價值觀跟你截然不同,為什麼還要堅持和他交往?你們只會衝突不斷。常規思考者的邏輯往往只停留在環境和行為這兩個層面上,我希望他們最好能順著邏輯分層金字塔再往上走一點兒,這樣他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價值觀。相反,多向思考者的邏輯往往停留在邏輯分層金字塔的高層面上,他們喜歡進行抽象的思想辯論,而忘了要回到具象的現實中。很多多向思考者沉溺於想象,而不採取行動,因為他們害怕失敗(如果搞砸了,那我就是個廢物!)。邏輯分層有助於他們辯證地看待失敗。事實上,失敗是一個寶貴的學習機會,重要的是要大膽地採取行動。
本文由 WeRead-xLog 同步工具自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