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你心中》读书笔记#
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
阅读时长: 5 小时
这是我在微信读书中阅读《世界在你心中》时记录的笔记和摘录。
版权信息#
世界就是我们本身所有问题的真相最后都会归结到自己
世界就是我们本身所有问题的真相最后都会归结到自己
导读二 一次改变人生的相逢#
观察者就是被观之物”
观察者就是被观之物”
译者序#
这种探究的方式绝不是肤浅的静坐或冥想,而是一种永不止息的对内在意识流活动的见证过程。只有时时刻刻对心念、情绪及各种感受保持觉知,才可能认清自己所设定的外在问题原来全是内在问题的投射,
克氏之所以不提出任何一种刻意修炼的方法,乃是因为方法往往会阻碍我们见证当下的内外真相。其实只要把所有预设的观念及概念放掉,以一颗无成见的心去跟克氏的洞见相应,我们就可能在阅读此书的过程里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身心脱落、空寂当前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克氏采用的方式是一种 “理入禅” 的解脱途径,只要我们一直把心门敞开,便能随着他在人人本具的探究之光与质疑的慧见之下,瞥见那毫无阻碍或执着的空性,而这空性就是人类苦难的解药。
这种探究的方式绝不是肤浅的静坐或冥想,而是一种永不止息的对内在意识流活动的见证过程。只有时时刻刻对心念、情绪及各种感受保持觉知,才可能认清自己所设定的外在问题原来全是内在问题的投射,
克氏之所以不提出任何一种刻意修炼的方法,乃是因为方法往往会阻碍我们见证当下的内外真相。其实只要把所有预设的观念及概念放掉,以一颗无成见的心去跟克氏的洞见相应,我们就可能在阅读此书的过程里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身心脱落、空寂当前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克氏采用的方式是一种 “理入禅” 的解脱途径,只要我们一直把心门敞开,便能随着他在人人本具的探究之光与质疑的慧见之下,瞥见那毫无阻碍或执着的空性,而这空性就是人类苦难的解药。
你的心灵自由吗?#
思想乃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带来自由,因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当下、在日常生活里才会出现。
思想乃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带来自由,因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当下、在日常生活里才会出现。
一、认清自己与世界的真相#
不过切记语言并非事物本身,无论我们阐述得多么仔细,多么错综复杂,多么合理,仍然不是事物本身。
自由不是一种概念,有关自由的哲学并不是自由本身。一个人如果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依旧不自由。
自由并不是一种陷入思维中的状态。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带来自由,因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当下、在日常生活里才会出现。自由不是从某个东西之中解脱出来。从某个东西之中解脱出来,只不过是一种反应罢了。
单凭内在或外在的动机,并不能带来彻底的改变。透过理性分析来了解人为什么会如此暴戾、恐惧、贪婪、好斗、野心勃勃 —— 分析是一种很容易的方式 —— 难道就能带来改变吗?很显然不能。那么到底什么方式才能带来立即而非渐进式的心理革命?对我而言,这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议题。
如果 “观者” 与 “被观之物” 的确有区别,那么这种区别就是人类冲突的源头。当你说你爱某人时,那种感觉真的是爱吗?其中必定有 “观者” 与 “被观的对象” 之间的界分?这种 “爱” 本是思想的产物,一定会造成界分的概念,因此并不是真正的爱。
换句话说,我们一向活在过往的历史里,所有的知识都属于过去的历史,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过去,活在已经发生过的事物里面 —— 从其中再产生出 “过去的我是什么”,以及 “我将来应该怎么样” 等等的想法。人生基本上就是奠基于昨日的种种,而 “昨日的种种” 只会使我们变得无感,剥夺掉我们本有的天真与易感性。因此,“昨日的种种” 便是那 “观者” 本身,“观者” 的心中充斥着一层又一层显意识及无意识的记忆
观察自己与认识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观察是一种不间断或不累积的过程,“自我” 则是一个不断在改变的东西,它总是有新的想法、新的感觉、新的变动、新的暗示、新的迹象。观察并不是与未来或过去相关的一种状态,我不能说我已经观察到了,或是我将要观察。因为心永远处在一种不断观察的状态里,它永远活在当下,永远是新鲜的,它不被累积下来的知识败坏。如果你深深地探索下去,就会发现存在的只有不间断的观察而非知识的累积,然后心就会变得异常警醒、敏锐,因此我永远无法说我 “认识” 自己,任何一个人如果说 “我认识”,显然就还不认识什么。观察乃是一种活跃而不间断的过程,它跟已经有所认识是无关的。我 “认识” 为的是在已经学会的东西上再添加一些东西,但若想观察自己,就必须拥有观察的自由,可是如果经由过去的知识来进行观察,自由就被否定了。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受限的、从社会背景里产生的心智,是否能摆脱掉概念思考,以不机械化的方式行动?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但我说有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我说这是有可能的,而且这就是冥想:探索心智有没有可能完全安静下来,从所有的概念思考中解脱出来,只有在需要用它的时候才产生思想。
不过切记语言并非事物本身,无论我们阐述得多么仔细,多么错综复杂,多么合理,仍然不是事物本身。
自由不是一种概念,有关自由的哲学并不是自由本身。一个人如果不是真的自由了,就是依旧不自由。
自由并不是一种陷入思维中的状态。思想不可能是自由的。思想乃是记忆、知识及经验的产物,它永远是历史的成果,而且不可能带来自由,因为自由只有在活生生的当下、在日常生活里才会出现。自由不是从某个东西之中解脱出来。从某个东西之中解脱出来,只不过是一种反应罢了。
单凭内在或外在的动机,并不能带来彻底的改变。透过理性分析来了解人为什么会如此暴戾、恐惧、贪婪、好斗、野心勃勃 —— 分析是一种很容易的方式 —— 难道就能带来改变吗?很显然不能。那么到底什么方式才能带来立即而非渐进式的心理革命?对我而言,这似乎才是最重要的人生议题。
如果 “观者” 与 “被观之物” 的确有区别,那么这种区别就是人类冲突的源头。当你说你爱某人时,那种感觉真的是爱吗?其中必定有 “观者” 与 “被观的对象” 之间的界分?这种 “爱” 本是思想的产物,一定会造成界分的概念,因此并不是真正的爱。
换句话说,我们一向活在过往的历史里,所有的知识都属于过去的历史,人终其一生都活在过去,活在已经发生过的事物里面 —— 从其中再产生出 “过去的我是什么”,以及 “我将来应该怎么样” 等等的想法。人生基本上就是奠基于昨日的种种,而 “昨日的种种” 只会使我们变得无感,剥夺掉我们本有的天真与易感性。因此,“昨日的种种” 便是那 “观者” 本身,“观者” 的心中充斥着一层又一层显意识及无意识的记忆
观察自己与认识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观察是一种不间断或不累积的过程,“自我” 则是一个不断在改变的东西,它总是有新的想法、新的感觉、新的变动、新的暗示、新的迹象。观察并不是与未来或过去相关的一种状态,我不能说我已经观察到了,或是我将要观察。因为心永远处在一种不断观察的状态里,它永远活在当下,永远是新鲜的,它不被累积下来的知识败坏。如果你深深地探索下去,就会发现存在的只有不间断的观察而非知识的累积,然后心就会变得异常警醒、敏锐,因此我永远无法说我 “认识” 自己,任何一个人如果说 “我认识”,显然就还不认识什么。观察乃是一种活跃而不间断的过程,它跟已经有所认识是无关的。我 “认识” 为的是在已经学会的东西上再添加一些东西,但若想观察自己,就必须拥有观察的自由,可是如果经由过去的知识来进行观察,自由就被否定了。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受限的、从社会背景里产生的心智,是否能摆脱掉概念思考,以不机械化的方式行动?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但我说有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我说这是有可能的,而且这就是冥想:探索心智有没有可能完全安静下来,从所有的概念思考中解脱出来,只有在需要用它的时候才产生思想。
二、人心该如何摆脱恐惧#
然而是什么东西令过去的恐惧以及未来的恐惧继续存在呢?很显然是思想 —— 有关过去种种的回忆,或者某个曾经有过的病痛可能在未来复发等等。恐惧是由记忆及思想支撑的。忆起过去的痛苦或快乐,会让恐惧延续下去,得到滋养与支撑。有关未来的苦与乐,也是一种思维活动。
把时间划分成昨日、今日及明日的思想,助长了心中的恐惧。思想制造出了当下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之间的界分。思想借由心理上的时间感促成了恐惧,思想就是恐惧的源头,思想也是痛苦的源头。
我们如果利用时间 —— 也就是思想 —— 作为解脱恐惧的工具,我们就永远也无法解除恐惧了。恐惧是不能经由思想解决的,因为助长恐惧的就是思想。
当一个人发现了思想是如何在助长恐惧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当你对一个饥饿的人描述食物有多好吃时,他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说:“不要对我描述食物有多好吃,赶快把它拿给我吧!” 这时你必须有立即的行动而非理论。因此你如果说 “我了解了”,就意味着你不断地在认识思想、恐惧及快乐,你的行动是从这种持续不断的认识之中产生的。如果你能如此去认识恐惧,恐惧就会止息下来。
白天如果能留意地觉知一言一行以及所有发生的事,我们深埋的恐惧及表层的恐惧就会暴露出来,然后你的睡眠才会彻底安详,没有一丝的梦境,而且隔天早上起来,你的心会变得十分清明、无邪而活泼。这并不是一种理论 —— 试试看就知道了。
假设白天里你都很警觉,能察觉思想的活动,觉知自己是如何说话,如何走路,如何反应,如何摆姿势等等,那么所有深埋的东西很容易就会暴露出来。这不需要花什么时间,因为你已经不再抗拒什么,也不再刻意挖掘什么,你只是一直在观察与聆听。处在这种觉知的状态里,所有的东西都会暴露出来。但如果你说 “我要保留某些东西,排除掉另外的一些东西”,那么你就会进入半睡眠状态。如果你说 “我要把印度教、犹太教或天主教的某些好东西保留下来,然后让其他东西消失掉”,那么显然你仍然是受制的、执着的。因此我们必须让这一切都浮现出来而不带着任何抗拒之心。
然而是什么东西令过去的恐惧以及未来的恐惧继续存在呢?很显然是思想 —— 有关过去种种的回忆,或者某个曾经有过的病痛可能在未来复发等等。恐惧是由记忆及思想支撑的。忆起过去的痛苦或快乐,会让恐惧延续下去,得到滋养与支撑。有关未来的苦与乐,也是一种思维活动。
把时间划分成昨日、今日及明日的思想,助长了心中的恐惧。思想制造出了当下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之间的界分。思想借由心理上的时间感促成了恐惧,思想就是恐惧的源头,思想也是痛苦的源头。
我们如果利用时间 —— 也就是思想 —— 作为解脱恐惧的工具,我们就永远也无法解除恐惧了。恐惧是不能经由思想解决的,因为助长恐惧的就是思想。
当一个人发现了思想是如何在助长恐惧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当你对一个饥饿的人描述食物有多好吃时,他会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说:“不要对我描述食物有多好吃,赶快把它拿给我吧!” 这时你必须有立即的行动而非理论。因此你如果说 “我了解了”,就意味着你不断地在认识思想、恐惧及快乐,你的行动是从这种持续不断的认识之中产生的。如果你能如此去认识恐惧,恐惧就会止息下来。
白天如果能留意地觉知一言一行以及所有发生的事,我们深埋的恐惧及表层的恐惧就会暴露出来,然后你的睡眠才会彻底安详,没有一丝的梦境,而且隔天早上起来,你的心会变得十分清明、无邪而活泼。这并不是一种理论 —— 试试看就知道了。
假设白天里你都很警觉,能察觉思想的活动,觉知自己是如何说话,如何走路,如何反应,如何摆姿势等等,那么所有深埋的东西很容易就会暴露出来。这不需要花什么时间,因为你已经不再抗拒什么,也不再刻意挖掘什么,你只是一直在观察与聆听。处在这种觉知的状态里,所有的东西都会暴露出来。但如果你说 “我要保留某些东西,排除掉另外的一些东西”,那么你就会进入半睡眠状态。如果你说 “我要把印度教、犹太教或天主教的某些好东西保留下来,然后让其他东西消失掉”,那么显然你仍然是受制的、执着的。因此我们必须让这一切都浮现出来而不带着任何抗拒之心。
三、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
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些修行派别那么诱人,因为人生确实丑陋、残忍,充满着竞争性与无情,它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我们很可能不假思索地轻易就接受了印度瑜伽或是它们的咒语,因为这些东西承诺了奖赏以及某种因逃避而带来的满足。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我们关心的并不是逃避,不是借由冥思、空想、药物或咒语来逃避人生。
若想了解真相是什么,你的心必须非常敏锐、清晰及精确,不是苦行之下的扭曲之心,不是聪明狡诈,而是以毫不扭曲的纯真及易感来观察一切事物。一个塞满知识的心,同样也无法觉知真相。只有能彻底进行观察的人,才办得到。观察绝不是知识的累积,观察乃是不断在进行的一种活动。
社会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又继而受制于社会。我们的心已经被不道德的道德所扭曲,而且严重地受到制约。因为社会鼓励暴力、贪婪、竞争、野心等等的心态,所以其道德根本是不道德的。社会里面很难找到爱、关怀、温柔或情义,而社会认定的值得尊崇的事物,根本就是一种失序。一个经过数千年的训练,已经习惯于臣服、接受及顺从的心,是不可能保持灵敏或具备真实美德的。我们都深陷于这个桎梏中,因此,美德到底是什么? —— 这是我们必须拥有的一种东西。
心若是能清晰地看待事物,没有任何扭曲。也没有个人的偏见,而且已经了解了失序的原因,从失序之中解脱了出来,这样的心就是有美德的,井然有序的 —— 不是根据资本主义者或任何一个教派的主张,而是因为它已经了解了失序的整个内容。内在秩序与数学秩序十分相近。内在最高的秩序就是一种绝对境界,但它不能经由培养、锻炼、压抑、控制、顺从或臣服而达成。
我们的心智是扭曲的、歪曲的,因为我们太花力气去生活、做事、行动及思考了。任何形式的费力都是一种失序。只要一费力去觉察,就不是真的在觉知了。
清晰地观看是没有任何既定印象的,也不带着任何象征或念头。
念头、象征或见解都会阻碍我们观察。要想认识自己,就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知识、象征或印象,这样我就能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了。
每一种经验都会留下痕迹或残留物,留下一段痛苦或快乐的回忆。“经验” 这个名词意味着 “完成” 某件事,但因为我们从不真正 “完成” 任何事,所以才会留下痕迹。如果你有了一次震撼人心的经验,而你彻底变成了那个经验,那么你就会从其中解脱出来,这样一来它就不会留下任何记忆的痕迹。
如此一来,无论是羞辱或奉承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样心就能保持警觉。不论是羞辱、奉承、落日或任何一种事物的美,我们都警醒地觉知。因为心一直保持警觉,所以它一直是自由的,虽然它已经有过千万种经验。
爱,绝不能借由思想而培育出来,爱是截然不同的一种东西。
宗教并不是一种组织化的信仰 —— 里面有神,有僧侣。宗教乃是一种心态,一种自由自在、天真无邪、彻底空寂的心 —— 这样的心是没有任何局限的。
但博学跟智慧一点也扯不上关系。如实地看见事物的真相,包括我们内心里的东西,而不跟我们的真相起冲突,就必须有一颗极为单纯而富有智慧的心。
不过下一次当你发现自己没有在觉知时,就是在觉知了,不是吗?因此,去觉知自己的不觉知就对了。透过无为的觉知你自然会出现正向的状态。透过对不觉知的了解,觉知自然会出现
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些修行派别那么诱人,因为人生确实丑陋、残忍,充满着竞争性与无情,它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我们很可能不假思索地轻易就接受了印度瑜伽或是它们的咒语,因为这些东西承诺了奖赏以及某种因逃避而带来的满足。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我们关心的并不是逃避,不是借由冥思、空想、药物或咒语来逃避人生。
若想了解真相是什么,你的心必须非常敏锐、清晰及精确,不是苦行之下的扭曲之心,不是聪明狡诈,而是以毫不扭曲的纯真及易感来观察一切事物。一个塞满知识的心,同样也无法觉知真相。只有能彻底进行观察的人,才办得到。观察绝不是知识的累积,观察乃是不断在进行的一种活动。
社会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又继而受制于社会。我们的心已经被不道德的道德所扭曲,而且严重地受到制约。因为社会鼓励暴力、贪婪、竞争、野心等等的心态,所以其道德根本是不道德的。社会里面很难找到爱、关怀、温柔或情义,而社会认定的值得尊崇的事物,根本就是一种失序。一个经过数千年的训练,已经习惯于臣服、接受及顺从的心,是不可能保持灵敏或具备真实美德的。我们都深陷于这个桎梏中,因此,美德到底是什么? —— 这是我们必须拥有的一种东西。
心若是能清晰地看待事物,没有任何扭曲。也没有个人的偏见,而且已经了解了失序的原因,从失序之中解脱了出来,这样的心就是有美德的,井然有序的 —— 不是根据资本主义者或任何一个教派的主张,而是因为它已经了解了失序的整个内容。内在秩序与数学秩序十分相近。内在最高的秩序就是一种绝对境界,但它不能经由培养、锻炼、压抑、控制、顺从或臣服而达成。
我们的心智是扭曲的、歪曲的,因为我们太花力气去生活、做事、行动及思考了。任何形式的费力都是一种失序。只要一费力去觉察,就不是真的在觉知了。
清晰地观看是没有任何既定印象的,也不带着任何象征或念头。
念头、象征或见解都会阻碍我们观察。要想认识自己,就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想法、知识、象征或印象,这样我就能在每个当下真实地觉知了。
每一种经验都会留下痕迹或残留物,留下一段痛苦或快乐的回忆。“经验” 这个名词意味着 “完成” 某件事,但因为我们从不真正 “完成” 任何事,所以才会留下痕迹。如果你有了一次震撼人心的经验,而你彻底变成了那个经验,那么你就会从其中解脱出来,这样一来它就不会留下任何记忆的痕迹。
如此一来,无论是羞辱或奉承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样心就能保持警觉。不论是羞辱、奉承、落日或任何一种事物的美,我们都警醒地觉知。因为心一直保持警觉,所以它一直是自由的,虽然它已经有过千万种经验。
爱,绝不能借由思想而培育出来,爱是截然不同的一种东西。
宗教并不是一种组织化的信仰 —— 里面有神,有僧侣。宗教乃是一种心态,一种自由自在、天真无邪、彻底空寂的心 —— 这样的心是没有任何局限的。
但博学跟智慧一点也扯不上关系。如实地看见事物的真相,包括我们内心里的东西,而不跟我们的真相起冲突,就必须有一颗极为单纯而富有智慧的心。
不过下一次当你发现自己没有在觉知时,就是在觉知了,不是吗?因此,去觉知自己的不觉知就对了。透过无为的觉知你自然会出现正向的状态。透过对不觉知的了解,觉知自然会出现
生活是什么?#
人生就是这些恐惧、焦虑、不确定感、折磨与痛苦。人生也包含了爱、享乐、性、死亡,以及人们不断在质疑的那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实相,某种 “化外之境”,某个可以借由冥想而发现的东西?
人生就是这些恐惧、焦虑、不确定感、折磨与痛苦。人生也包含了爱、享乐、性、死亡,以及人们不断在质疑的那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所谓的实相,某种 “化外之境”,某个可以借由冥想而发现的东西?
一、世界就是我们本身#
我们必须从整体来看这一切,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可能有点困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对烦恼采取立即的行动与反应,故而看不到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是相依相生的。因此,在心理上产生革命,似乎远比经济或社会革命 —— 譬如建立某种体制,不论是在美国、法国或印度 —— 都重要得多,因为人类的问题绝非成为社会运动者,加入某个团体,退避到寺庙里去冥想、习禅、练瑜伽,所能解决。
其实所有的理念都是愚蠢的,因为当你在追求某种理念或理想时,你就是在逃避真相,而当你在逃避真相时,就不可能了解真相是什么了。
如果我们探入内在的恐惧,往往会发现我们的整个社会结构就是奠基在享乐主义之上的,因为大部分人都在追求享乐,但只要人们追求享乐,就一定会滋生恐惧。恐惧与享乐是如影随形的。
其实只有蠢人才会提出对别人的看法。人为什么要对别人抱持某种看法,这实在是太浪费精力和时间了。我们为什么要在脑子里装满意见、批判和结论,这些东西只会阻碍我们的清明。我们的观察之中一旦有了结论,清明的品质就不见了。
心在这里指的是你的神经系统、你的耳朵、你的神识等等,也就是你必须全神专注于对方。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每当你全神专注时,你的心是完全安静的,在那种全神专注的状态里,并没有一个我在那里觉察或注意。那种安静而又专注的状态就是一种冥想的境界。我们现在没时间去阐述 “冥想” 这个词的含意以及如何巧遇它,未来的几晚若是有时间,也许我们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下。
分析者与被分析之物是没有区别的。你一旦了解了这一切 —— 时间、分析的过程、你所下的决定、可能会阻碍你继续清晰分析的结论,以及认清分析者即是被分析的对象 —— 一旦认清了这一切,就永远不会再分析了。你如果不再分析了,就能直截了当地看事情,因为眼前的问题会变得非常急迫而强烈。这就像有一个人抱持着非暴力的理念,他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变得不暴戾,而不是如何从所有的暴力之中解脱出来。我们关心的乃是在当下立即从暴力之中解脱出来,而不是明天才去做这件事。
我们必须从整体来看这一切,不过对我们来说这可能有点困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对烦恼采取立即的行动与反应,故而看不到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是相依相生的。因此,在心理上产生革命,似乎远比经济或社会革命 —— 譬如建立某种体制,不论是在美国、法国或印度 —— 都重要得多,因为人类的问题绝非成为社会运动者,加入某个团体,退避到寺庙里去冥想、习禅、练瑜伽,所能解决。
其实所有的理念都是愚蠢的,因为当你在追求某种理念或理想时,你就是在逃避真相,而当你在逃避真相时,就不可能了解真相是什么了。
如果我们探入内在的恐惧,往往会发现我们的整个社会结构就是奠基在享乐主义之上的,因为大部分人都在追求享乐,但只要人们追求享乐,就一定会滋生恐惧。恐惧与享乐是如影随形的。
其实只有蠢人才会提出对别人的看法。人为什么要对别人抱持某种看法,这实在是太浪费精力和时间了。我们为什么要在脑子里装满意见、批判和结论,这些东西只会阻碍我们的清明。我们的观察之中一旦有了结论,清明的品质就不见了。
心在这里指的是你的神经系统、你的耳朵、你的神识等等,也就是你必须全神专注于对方。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过,每当你全神专注时,你的心是完全安静的,在那种全神专注的状态里,并没有一个我在那里觉察或注意。那种安静而又专注的状态就是一种冥想的境界。我们现在没时间去阐述 “冥想” 这个词的含意以及如何巧遇它,未来的几晚若是有时间,也许我们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下。
分析者与被分析之物是没有区别的。你一旦了解了这一切 —— 时间、分析的过程、你所下的决定、可能会阻碍你继续清晰分析的结论,以及认清分析者即是被分析的对象 —— 一旦认清了这一切,就永远不会再分析了。你如果不再分析了,就能直截了当地看事情,因为眼前的问题会变得非常急迫而强烈。这就像有一个人抱持着非暴力的理念,他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变得不暴戾,而不是如何从所有的暴力之中解脱出来。我们关心的乃是在当下立即从暴力之中解脱出来,而不是明天才去做这件事。
二、从制约中解脱出来#
献身之前,先认清人生真谛
它不仅是一种内心的解脱行动,同时也是外在的行动,它跟人生的所有问题都相关。热衷于生活,意味着与人生所有的问题产生彻底的关系,对心里的每一个念头及感受都完整地加以了解。如果一个人能彻底涉入于人生而不特别献身于它的某个部分,那么你就会发现生而为人真的能做些什么了。
关系就是人生,而关系是永远不停地在变化的。
一个没有恐惧的人是不会有攻击性的,一个没有任何恐惧的人,就是真正自由而祥和的。
恐惧不但与时间有关,同时也是思想的产物,也就是说,一想到昨日发生过的事 —— 某件痛苦的事,我就害怕它明日会再度出现。思想创造出了这份恐惧。思想助长了恐惧:它左思右想有关痛苦、死亡、挫折、成就、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应该怎么样等等的问题。思想制造了恐惧,而且增加了让恐惧持续下去的动力。一想到昨日曾经拥有过的享受,就会想让那份快感延续下去。
我们时常谈到思想自由这件事,可是这根本是胡说,其实这句话指的是你可以为所欲为,畅所欲言,但思想本身从来就不是自由的,因为思想本是从记忆之中产生的反应。亲自去观察一下就知道了,思想就是从记忆、经验及知识中产生的反应,但知识、经验及记忆永远都是老旧的,因此思想也永远是老旧的;思想永远无法看见新的东西。那么,心能不能看着恐惧而没有思想的干预?
这样行为就会变得合宜,只有当思想不刻意去培养美德时,行为才能合乎美德,因为刻意培养美德是丑陋而不神圣的事。
我希望你能看见其中的差异。认识暗示着一种不间歇的作用力,你是不停地在认知的,而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行动与认识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对大部分人而言,行动与认识是分开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先有一种意识形态或理想,然后再根据这份理想去行动,让行动接近于理想,因此行动永远是老旧的。
一个喜欢比较的人往往是缺乏智慧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从不比较的。
当你说 “活在当下” 时,你必须弄清楚当下是什么,真的有这个东西吗?若想了解当下这个东西,你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过去,而当你观察身为人的你时,你会发现自己完全是过去的产物,在你之内没有任何新的东西,你是老旧的。你是一个在看着当下、诠释当下的老旧历史。当下指的是从过往的一切挑战、痛苦、焦虑等种种反应之中解脱出来,而你看着它,变得非常恐惧,于是就想到了明天,如此一来便制造出了另一种快感 —— 你就是这一堆东西的组合。了解 “现在” 是什么,乃是冥想中的大问题,其实这就是冥想。彻底了解了过去的一切,认清其中的重点是什么,并且了悟到它是完全不重要的,然后体察到时间的本质 —— 这一切都是冥想的一部分。
献身之前,先认清人生真谛
它不仅是一种内心的解脱行动,同时也是外在的行动,它跟人生的所有问题都相关。热衷于生活,意味着与人生所有的问题产生彻底的关系,对心里的每一个念头及感受都完整地加以了解。如果一个人能彻底涉入于人生而不特别献身于它的某个部分,那么你就会发现生而为人真的能做些什么了。
关系就是人生,而关系是永远不停地在变化的。
一个没有恐惧的人是不会有攻击性的,一个没有任何恐惧的人,就是真正自由而祥和的。
恐惧不但与时间有关,同时也是思想的产物,也就是说,一想到昨日发生过的事 —— 某件痛苦的事,我就害怕它明日会再度出现。思想创造出了这份恐惧。思想助长了恐惧:它左思右想有关痛苦、死亡、挫折、成就、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应该怎么样等等的问题。思想制造了恐惧,而且增加了让恐惧持续下去的动力。一想到昨日曾经拥有过的享受,就会想让那份快感延续下去。
我们时常谈到思想自由这件事,可是这根本是胡说,其实这句话指的是你可以为所欲为,畅所欲言,但思想本身从来就不是自由的,因为思想本是从记忆之中产生的反应。亲自去观察一下就知道了,思想就是从记忆、经验及知识中产生的反应,但知识、经验及记忆永远都是老旧的,因此思想也永远是老旧的;思想永远无法看见新的东西。那么,心能不能看着恐惧而没有思想的干预?
这样行为就会变得合宜,只有当思想不刻意去培养美德时,行为才能合乎美德,因为刻意培养美德是丑陋而不神圣的事。
我希望你能看见其中的差异。认识暗示着一种不间歇的作用力,你是不停地在认知的,而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行动与认识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对大部分人而言,行动与认识是分开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先有一种意识形态或理想,然后再根据这份理想去行动,让行动接近于理想,因此行动永远是老旧的。
一个喜欢比较的人往往是缺乏智慧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从不比较的。
当你说 “活在当下” 时,你必须弄清楚当下是什么,真的有这个东西吗?若想了解当下这个东西,你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过去,而当你观察身为人的你时,你会发现自己完全是过去的产物,在你之内没有任何新的东西,你是老旧的。你是一个在看着当下、诠释当下的老旧历史。当下指的是从过往的一切挑战、痛苦、焦虑等种种反应之中解脱出来,而你看着它,变得非常恐惧,于是就想到了明天,如此一来便制造出了另一种快感 —— 你就是这一堆东西的组合。了解 “现在” 是什么,乃是冥想中的大问题,其实这就是冥想。彻底了解了过去的一切,认清其中的重点是什么,并且了悟到它是完全不重要的,然后体察到时间的本质 —— 这一切都是冥想的一部分。
三、爱与生死之间#
我们关切的并不是理论、教条或哲学思辨,我们关切的乃是事实或真实发生的事。如果能毫不情绪化、毫不感情用事地去了解 “眼前的真相”,我们就能超越它。
世上的聪明人早已追求过那超越之境的意义,宗教人士也曾经说过人生只是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罢了。那些没有宗教倾向的人则说生命是毫无意义的,然后他们又根据自己的智识或局限而发明了某些意义。
我们将要检视的是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 既不带情绪,也不感情用事 —— 只是很真实地去认清它到底是什么。
若是不了解什么是生活,我们就不了解什么是爱或死亡。
如同我们所说的,如果不了解生活是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了解死亡是什么,不了解死亡是什么,爱就会变成一种享乐,继而变成一种痛苦。
基本上,人生就是一场人对抗人的战争。因此生活就是一种冲突。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一点,不论喜不喜欢,我们全都活在冲突之中。我们很想从这永无止境的冲突之中逃脱出来,故而发明了各种回避的方式 —— 从足球到上帝。我们每个人不但背负着各种冲突,同时还有哀伤、孤独、绝望、焦虑、野心、挫折、彻底乏味的感觉,以及各种例行公事。偶尔我们的心中会闪现一些喜悦,然后心就会立即执着于这个非凡的东西,并且想再度拥有它,接着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份记忆或灰烬,而这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生。如果去检视一下自己的人生 —— 不是理智层面的解释,而是真的去觉知 —— 我们就会发现它有多么空虚了。
不论是老师、上师、圣人或哲人,都没有让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因为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仍然是原先的那个悲惨的、痛苦的、不快乐的人,因此永远不要追随其他人,包括讲者在内。永远不要从别人那里学习到如何生活、如何行事,因为别人告诉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如果你依赖另一个人,你将会被误导。但如果你否决了上师、哲人或理论家的权威性 —— 不论是何种意识形态 —— 你就会有能力观察自己,然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但如果你依赖另一个人,不论他的智慧有多高,你还是会迷失。一个声称自己已经明白的人,就是还不明白,因此首要之事就是永不追随任何人,而这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已经习惯于相信及追随别人了。
如果不知道痛苦是什么,也不了解它的本质和结构,我们就不知道爱是什么,因为对我们而言,爱就是痛苦、享乐与妒忌。
死亡更深的涵义指的是心理活动的止息 ——“我” 或 “你” 的活动骤然停止了下来。这个所谓的 “你” 或 “我” 已经累积了无数的知识,受尽了痛苦,满怀苦乐参半的回忆,那些已知的困顿及心理上的冲突,一些自己不明白的事物,想做而从未做成的事。这些心理上的挣扎、回忆、享乐及痛苦 —— 全都止息了下来。这才是人们惧怕的事,而不是死后会怎么样。人惧怕的从来都不是那未知的东西。你的妻子,你的孩子,你的理念,你的家具,你的书籍,这一切你所认同的东西,当这一切都消失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彻底孤立与孤独,这才是你害怕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死亡,或者可以说是唯一的死亡。
性已经变得异常重要,首要原因是我们在智识上都是二手人类。我们不断地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学习别人做过的事 —— 佛陀、基督以及其他的人 —— 我们把一切都理论化了。这绝不是智识上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乃是从思维之中解脱出来。我们都被思想捆绑,而思想永远是老旧的,它从不是新颖的。因此,在智识上我们从未享有过最深的自由,因为思维从未带来这样的自由。
因此所有的事物,包括性在内,都有痛苦、折磨、疑惑、忌妒及依赖。唯一的一件能让你感到自由的事,也变成了一种捆绑。认清了这一切 —— 真正地认清而非字面上的理解,因为字面的描述永远不是那被描述的东西 —— 认清了这一切,全心全意地觉知到这个事实,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爱了,同时你也会知道死亡是什么,活着是什么
我们关切的并不是理论、教条或哲学思辨,我们关切的乃是事实或真实发生的事。如果能毫不情绪化、毫不感情用事地去了解 “眼前的真相”,我们就能超越它。
世上的聪明人早已追求过那超越之境的意义,宗教人士也曾经说过人生只是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罢了。那些没有宗教倾向的人则说生命是毫无意义的,然后他们又根据自己的智识或局限而发明了某些意义。
我们将要检视的是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 既不带情绪,也不感情用事 —— 只是很真实地去认清它到底是什么。
若是不了解什么是生活,我们就不了解什么是爱或死亡。
如同我们所说的,如果不了解生活是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了解死亡是什么,不了解死亡是什么,爱就会变成一种享乐,继而变成一种痛苦。
基本上,人生就是一场人对抗人的战争。因此生活就是一种冲突。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一点,不论喜不喜欢,我们全都活在冲突之中。我们很想从这永无止境的冲突之中逃脱出来,故而发明了各种回避的方式 —— 从足球到上帝。我们每个人不但背负着各种冲突,同时还有哀伤、孤独、绝望、焦虑、野心、挫折、彻底乏味的感觉,以及各种例行公事。偶尔我们的心中会闪现一些喜悦,然后心就会立即执着于这个非凡的东西,并且想再度拥有它,接着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份记忆或灰烬,而这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生。如果去检视一下自己的人生 —— 不是理智层面的解释,而是真的去觉知 —— 我们就会发现它有多么空虚了。
不论是老师、上师、圣人或哲人,都没有让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因为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仍然是原先的那个悲惨的、痛苦的、不快乐的人,因此永远不要追随其他人,包括讲者在内。永远不要从别人那里学习到如何生活、如何行事,因为别人告诉你的都不是你的人生。如果你依赖另一个人,你将会被误导。但如果你否决了上师、哲人或理论家的权威性 —— 不论是何种意识形态 —— 你就会有能力观察自己,然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但如果你依赖另一个人,不论他的智慧有多高,你还是会迷失。一个声称自己已经明白的人,就是还不明白,因此首要之事就是永不追随任何人,而这是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已经习惯于相信及追随别人了。
如果不知道痛苦是什么,也不了解它的本质和结构,我们就不知道爱是什么,因为对我们而言,爱就是痛苦、享乐与妒忌。
死亡更深的涵义指的是心理活动的止息 ——“我” 或 “你” 的活动骤然停止了下来。这个所谓的 “你” 或 “我” 已经累积了无数的知识,受尽了痛苦,满怀苦乐参半的回忆,那些已知的困顿及心理上的冲突,一些自己不明白的事物,想做而从未做成的事。这些心理上的挣扎、回忆、享乐及痛苦 —— 全都止息了下来。这才是人们惧怕的事,而不是死后会怎么样。人惧怕的从来都不是那未知的东西。你的妻子,你的孩子,你的理念,你的家具,你的书籍,这一切你所认同的东西,当这一切都消失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彻底孤立与孤独,这才是你害怕的状态。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死亡,或者可以说是唯一的死亡。
性已经变得异常重要,首要原因是我们在智识上都是二手人类。我们不断地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学习别人做过的事 —— 佛陀、基督以及其他的人 —— 我们把一切都理论化了。这绝不是智识上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乃是从思维之中解脱出来。我们都被思想捆绑,而思想永远是老旧的,它从不是新颖的。因此,在智识上我们从未享有过最深的自由,因为思维从未带来这样的自由。
因此所有的事物,包括性在内,都有痛苦、折磨、疑惑、忌妒及依赖。唯一的一件能让你感到自由的事,也变成了一种捆绑。认清了这一切 —— 真正地认清而非字面上的理解,因为字面的描述永远不是那被描述的东西 —— 认清了这一切,全心全意地觉知到这个事实,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爱了,同时你也会知道死亡是什么,活着是什么
四、我们活在失序中#
一个真正有智慧并且有觉察力的心,势必会拒绝这样的社会。在生理上我们需要食物、衣服、庇护所,这些都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当这些东西变得过于重要时,人生就失去了它非凡的意义。
你必须质疑:到底有没有一种让时间止息下来的境界?
白天清醒时你如果能觉察自己的思想、反应、动机、传统、抑制、各种形式的冲动,还有内在的张力 —— 如果你能看着它们而不加以修正,也不想让它们变得不同,更不去诠释它们,如果你能这样毫无拣择地在白天清醒时觉知它们 —— 那么你的心就会变得非常警觉,对每一个反应、每一个心念活动、每一个动机都很灵敏地觉知,这样所有的种族传承以及其他的东西就会显露出来,然后你就能认真地、专注地、热情地去观察和探索,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心在夜晚时变得非常平静,没有任何梦境出现,那么在白天清醒时,你的心也会变得清新、鲜明而毫不扭曲。
至乐并不是一种享乐,至乐是截然不同的东西,而享乐,如同我们所指出的,一定会带来恐惧与痛苦。我们的心一直在追求享乐,最终极的享乐,因为我们在世间所拥有的快感已经欲振乏力,已经变得如此乏味及失色,所以才会一直寻找新的享乐。但这样的心永远是处在恐惧中的,一个不断在寻求享乐或总想得到快感的心,是永远处在黑暗中的。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观察到的事实。因此,心若是不能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而且还继续不断地追求更深、更强烈的快感,就一定会带来痛苦、焦虑,以及随着快感而至的负担及困苦 —— 如此就不可能得到自由了。此外,一个相信上帝或不相信上帝的心,同样是受制的、偏狭的。
人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权威抛置一旁 —— 这样才能得到自由,建立起美德,因为美德就是秩序。我们都活在失序中,我们的社会充满着混乱,里面有各种的不公不义、种族差异、经济及国家民族的分歧。观察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我们自己也处在失序中,而失序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不断追求的心是很怪异的,因为它将会找到它要追求的东西。但是它找到或发现的那个东西永远是已知的,因为凡是能够被它认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已知的,不是吗?认知就是追寻的一部分,而经验与认知都是源自于过往的一切。因此,透过认知而找寻到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新的,它一定是已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使用药物的原因。
因为一颗担负着过往历史的心,不可能看到新的东西。
冥想之中有大美,如果你知道冥想是什么 —— 不是 “如何” 去冥想,你就会发现它有多么非凡了。“如何” 这个字眼暗示着方法,因此永远不要问 “如何”。太多人都过于喜欢向别人提供方法了。其实冥想就是去觉察恐惧,觉察享乐之中的结构、内涵及本质,也就是去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打好秩序的基础,而这便是一种美德,其中有一种不带着压抑、控制或模仿的纪律。这样的心就是处在冥想的状态里。
一旦有了这样的品质,也就是当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消失时,你就能非常清晰地、热情地、全神专注地去看眼前的事物了。这时就会出现爱的品质,有了这份爱,就会有美。
当你非常强烈地去爱一件东西时 —— 不是透过快感或痛苦去看这个东西 —— 界分就消失了,包括心理上的与生理上的,这时就没有所谓的 “你” 或 “我” 了。如果你的冥想能深入到这种程度,你就会发现 “空寂” 的品质,而这绝不是追求空寂的想法制造出来的结果。
这份空寂与思想造成的空寂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它属于另外一个次元,这是你必须为自己去发现的一种不同的境界,没有人可以为你打开这扇门,没有任何话语能描述这无法思议的境界,除非我们能踏上这条漫长的旅程 —— 其实它并不漫长,因为你在当下就能进入 —— 否则人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你能做到的话,你将会自己发现那神圣的境界是什么。
一个真正有智慧并且有觉察力的心,势必会拒绝这样的社会。在生理上我们需要食物、衣服、庇护所,这些都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当这些东西变得过于重要时,人生就失去了它非凡的意义。
你必须质疑:到底有没有一种让时间止息下来的境界?
白天清醒时你如果能觉察自己的思想、反应、动机、传统、抑制、各种形式的冲动,还有内在的张力 —— 如果你能看着它们而不加以修正,也不想让它们变得不同,更不去诠释它们,如果你能这样毫无拣择地在白天清醒时觉知它们 —— 那么你的心就会变得非常警觉,对每一个反应、每一个心念活动、每一个动机都很灵敏地觉知,这样所有的种族传承以及其他的东西就会显露出来,然后你就能认真地、专注地、热情地去观察和探索,这样你就会发现你的心在夜晚时变得非常平静,没有任何梦境出现,那么在白天清醒时,你的心也会变得清新、鲜明而毫不扭曲。
至乐并不是一种享乐,至乐是截然不同的东西,而享乐,如同我们所指出的,一定会带来恐惧与痛苦。我们的心一直在追求享乐,最终极的享乐,因为我们在世间所拥有的快感已经欲振乏力,已经变得如此乏味及失色,所以才会一直寻找新的享乐。但这样的心永远是处在恐惧中的,一个不断在寻求享乐或总想得到快感的心,是永远处在黑暗中的。这是一个很容易被观察到的事实。因此,心若是不能从恐惧之中解脱出来,而且还继续不断地追求更深、更强烈的快感,就一定会带来痛苦、焦虑,以及随着快感而至的负担及困苦 —— 如此就不可能得到自由了。此外,一个相信上帝或不相信上帝的心,同样是受制的、偏狭的。
人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权威抛置一旁 —— 这样才能得到自由,建立起美德,因为美德就是秩序。我们都活在失序中,我们的社会充满着混乱,里面有各种的不公不义、种族差异、经济及国家民族的分歧。观察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我们自己也处在失序中,而失序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不断追求的心是很怪异的,因为它将会找到它要追求的东西。但是它找到或发现的那个东西永远是已知的,因为凡是能够被它认出来的东西一定是已知的,不是吗?认知就是追寻的一部分,而经验与认知都是源自于过往的一切。因此,透过认知而找寻到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新的,它一定是已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使用药物的原因。
因为一颗担负着过往历史的心,不可能看到新的东西。
冥想之中有大美,如果你知道冥想是什么 —— 不是 “如何” 去冥想,你就会发现它有多么非凡了。“如何” 这个字眼暗示着方法,因此永远不要问 “如何”。太多人都过于喜欢向别人提供方法了。其实冥想就是去觉察恐惧,觉察享乐之中的结构、内涵及本质,也就是去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打好秩序的基础,而这便是一种美德,其中有一种不带着压抑、控制或模仿的纪律。这样的心就是处在冥想的状态里。
一旦有了这样的品质,也就是当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消失时,你就能非常清晰地、热情地、全神专注地去看眼前的事物了。这时就会出现爱的品质,有了这份爱,就会有美。
当你非常强烈地去爱一件东西时 —— 不是透过快感或痛苦去看这个东西 —— 界分就消失了,包括心理上的与生理上的,这时就没有所谓的 “你” 或 “我” 了。如果你的冥想能深入到这种程度,你就会发现 “空寂” 的品质,而这绝不是追求空寂的想法制造出来的结果。
这份空寂与思想造成的空寂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它属于另外一个次元,这是你必须为自己去发现的一种不同的境界,没有人可以为你打开这扇门,没有任何话语能描述这无法思议的境界,除非我们能踏上这条漫长的旅程 —— 其实它并不漫长,因为你在当下就能进入 —— 否则人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你能做到的话,你将会自己发现那神圣的境界是什么。
我们从未真正认清自己#
整个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观看和认识的话,那扇门就在你的面前,而钥匙就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钥匙或为你打开那扇门,除了你自己之外。
整个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观看和认识的话,那扇门就在你的面前,而钥匙就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钥匙或为你打开那扇门,除了你自己之外。
一、改变,从觉察自己开始#
整个唯物论世界观对内心世界是否定的,他们说:“不要去管内心,只要社会体制有了完美的安排,心自然会照顾自己的。”
恐惧会因为我知道我在害怕什么而消失吗?在智识上寻求恐惧的原因,就能使恐惧消失吗?这所有的问题都跟分析有关,如同我们已经承认的。分析者与被分析的对象之间永远存在着界分。因此分析永远不是最好的方式 —— 很显然不是 —— 因为它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而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我们只是在强调关系之中若是存有界分 —— 不论是分析者与被分析的对象之间的界分,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或是经验者与被经验者之间的界分,就一定会出现冲突,同时也会出现痛苦。
如果责任是奠基于思想和快感之上的,那么里面一定会涉及义务及其他的东西。但如果爱并不是一种快感 —— 我们必须很仔细地探索这一点 —— 那么 “爱” 这个字里面是否包含责任?譬如我爱我的家,我要为我的家负责。这样的爱是不是奠基于快感之上的?如果是的,那么 “责任” 这个词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这是我的家。我拥有它,我依赖它,我必须照顾它,然后我就会产生忌妒,因为只要有依赖,就会有恐惧和忌妒。因此当我们说 “我爱我的家,我要为它负责” 时,我们往往会用到 “爱” 这个字,但是再仔细地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人们竟然会训练小孩子去谋杀别人,而且他们接受教育好像只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赚钱,找份工作,好像这就是全部了,难道这一切都算是责任吗?
所以人们离开不该由你负责(听众的笑声)。对不对?你看见了吗,先生,我们已经在行使意志力了:我必须怎么样,我不能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我不该怎么样。你们一直在运用意志力去求取成就,达成权力、地位与名望。你们一直在运用意志力去掌控一些东西。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意志力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同你们所说的,这就是社会、环境及文化的成果。反过来说,我们的文化背景也是由人类塑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质疑意志力是否有任何重要性?因为意志力暗示着冲突、挣扎、矛盾:“我是这样的,我必须变成那样,但若想变成那样,就必须运用意志力。” 我们的问题是,是否有另一种不必运用意志力的不同行动?
如果我没有野心,完全不贪心 —— 真正而彻底地不贪心 —— 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变得贪心,因为我已经看见了贪婪的真相及谬误。
因此我们必须留意的就是不留意本身,不是吗?我们要留意的就是何时自己没有在留意,而不是如何保持觉察。只要觉察自己没有在留意或说出了言不由衷的话,就够了,只要留意就够了。不留意会助长灾祸,因此当心觉察到自己没有在留意时,就已经是在留意了,如此一来就什么也不需要去做了。
当你清晰地看见了某个东西的真相时 —— 清明的心永远是真实的 —— 那么除了清明的作用力之外就没有别的作用力了,这时受伤或不受伤便无关紧要了。
一旦看见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错误的,然后采取行动,就没有伤害或取悦的问题了。
先生,重要的不是什么东西会造成伤害,什么东西能取悦别人,而是要看到真相是什么,然后真相就会自动运作
整个唯物论世界观对内心世界是否定的,他们说:“不要去管内心,只要社会体制有了完美的安排,心自然会照顾自己的。”
恐惧会因为我知道我在害怕什么而消失吗?在智识上寻求恐惧的原因,就能使恐惧消失吗?这所有的问题都跟分析有关,如同我们已经承认的。分析者与被分析的对象之间永远存在着界分。因此分析永远不是最好的方式 —— 很显然不是 —— 因为它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而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我们只是在强调关系之中若是存有界分 —— 不论是分析者与被分析的对象之间的界分,观者与被观之物的界分,或是经验者与被经验者之间的界分,就一定会出现冲突,同时也会出现痛苦。
如果责任是奠基于思想和快感之上的,那么里面一定会涉及义务及其他的东西。但如果爱并不是一种快感 —— 我们必须很仔细地探索这一点 —— 那么 “爱” 这个字里面是否包含责任?譬如我爱我的家,我要为我的家负责。这样的爱是不是奠基于快感之上的?如果是的,那么 “责任” 这个词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这是我的家。我拥有它,我依赖它,我必须照顾它,然后我就会产生忌妒,因为只要有依赖,就会有恐惧和忌妒。因此当我们说 “我爱我的家,我要为它负责” 时,我们往往会用到 “爱” 这个字,但是再仔细地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人们竟然会训练小孩子去谋杀别人,而且他们接受教育好像只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赚钱,找份工作,好像这就是全部了,难道这一切都算是责任吗?
所以人们离开不该由你负责(听众的笑声)。对不对?你看见了吗,先生,我们已经在行使意志力了:我必须怎么样,我不能怎么样,我应该怎么样,我不该怎么样。你们一直在运用意志力去求取成就,达成权力、地位与名望。你们一直在运用意志力去掌控一些东西。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意志力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同你们所说的,这就是社会、环境及文化的成果。反过来说,我们的文化背景也是由人类塑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质疑意志力是否有任何重要性?因为意志力暗示着冲突、挣扎、矛盾:“我是这样的,我必须变成那样,但若想变成那样,就必须运用意志力。” 我们的问题是,是否有另一种不必运用意志力的不同行动?
如果我没有野心,完全不贪心 —— 真正而彻底地不贪心 —— 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我变得贪心,因为我已经看见了贪婪的真相及谬误。
因此我们必须留意的就是不留意本身,不是吗?我们要留意的就是何时自己没有在留意,而不是如何保持觉察。只要觉察自己没有在留意或说出了言不由衷的话,就够了,只要留意就够了。不留意会助长灾祸,因此当心觉察到自己没有在留意时,就已经是在留意了,如此一来就什么也不需要去做了。
当你清晰地看见了某个东西的真相时 —— 清明的心永远是真实的 —— 那么除了清明的作用力之外就没有别的作用力了,这时受伤或不受伤便无关紧要了。
一旦看见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错误的,然后采取行动,就没有伤害或取悦的问题了。
先生,重要的不是什么东西会造成伤害,什么东西能取悦别人,而是要看到真相是什么,然后真相就会自动运作
二、我们生活在围墙中#
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日常之中生活 —— 不是活在一个浪漫的想象世界里,也不是活在一个严禁使用药物、教条主义式的世界里,更不是躲到寺庙里去生活 —— 而是如何活在此地、当下及每天的生活里,如何活出祥和、高度的智慧,没有任何挫折或恐惧,充满着至乐,全心全意地过日子 —— 这当然暗示着冥想 —— 其实这就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而且绝不可能是自由的。虽然我们有所谓的 “思想自由” 这种东西 ——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思想本身从来不是自由的,而且永远也不会带来自由。思想往往会助长恐惧与快感,但绝不会助长自由,只要有恐惧与快感,爱就不存在了。爱既不是思想,也不是快感,但是对我们而言,爱就是一种快感,因此会助长恐惧。
但是那份有效性一旦透过贪欲或成就欲 ——“我与非我” 所造成的屏障 —— 而变得丑陋时,就会引发竞争及冲突。认清这一切之后,我们要如何高尚地、有效地、不带着任何残忍之心地生活下去,而且要跟大自然及其他人建立起完善的关系,里面没有任何 “我与你” 的阴影 —— 由思想制造出的屏障?一旦认清了我们所谈到的这一切,不是表面上而是真的认清了 —— 那么这份认识就会拆除掉那堵界分之墙。一旦看见了某个东西的危险性,譬如一处断崖或一头野兽,你自然会产生行动,这样的行动虽然仍旧是制约的产物,但绝不是从恐惧之中产生的,它是一种从智慧中产生的行动。
世界的真相就是永无止境的痛苦以及令人惊骇的混乱,真实地认清了这一切,这些问题就会止息下来。
我们在心理上是如此地依赖别人,而这份依赖性乃是奠基于痛苦与享乐之上的。因为知道依赖会造成痛苦,所以我们试图从依赖之中培养出自由来,但是这种培养的方式又会引发别种形式的恐惧、冲突与痛苦。
这显示出经验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更有意义、更伟大的经验,我们从不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有心理上的经验。如同我们接纳了许多的事物一样,我们也认为开悟、理解、拥有至乐都需要经验,但真相刚好相反,只有一颗单纯的心才能拥有至乐 —— 只有一颗单纯而非被经验拖累的心,才能拥有至乐。进一步来看,所有的经验都是奠基于恐惧与快乐的界分之上的,都是根据我们的好恶来决定要不要经验它。
你们知道的只有痛苦与快感,因此我们所谓的爱根本就不是爱。爱是无法培养的 —— 如果它能够像植物一样,我们可以为它浇水、施肥、仔细地照料,那么事情就好办了。如果你能这样去培养爱,事情就简单了,但不幸的是它无法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东西,里面没有任何痛苦或快感,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恐惧、快感以及其他的东西,然后才能去除所有的界分。
改变的本质就是否定失序。失序无法变成秩序,但否定失序就是一种改变,否定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否定失序就是改变的积极本质。
其实否定错误的东西就是一种改变,也就是真理本身。
当身心都变得非常宁静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你真的很想清晰地去看某个东西时,或是真的在全心全意地聆听某个东西时,你的身体和你的心都会非常安静。这不是一种技巧,这是一种纯然的宁静。同样,当彻底的空寂出现时,失序和想要改变的态度才会解除掉,因此带来秩序的绝非思想而是空寂本身。
但是家具如果遗失了,我们就会感到伤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自己的先生、妻子或家庭的原因。我们在家的四周编织了一个网,然后让它跟其他的世界产生对立。如果没有那堵墙或圈圈,家能不能存在?你们这些拥有家室的人应该尝试一下,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你会发现事情可能变得截然不同,然后你就会发现爱是什么,并且会亲眼目睹爱所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日常之中生活 —— 不是活在一个浪漫的想象世界里,也不是活在一个严禁使用药物、教条主义式的世界里,更不是躲到寺庙里去生活 —— 而是如何活在此地、当下及每天的生活里,如何活出祥和、高度的智慧,没有任何挫折或恐惧,充满着至乐,全心全意地过日子 —— 这当然暗示着冥想 —— 其实这就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而且绝不可能是自由的。虽然我们有所谓的 “思想自由” 这种东西 ——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思想本身从来不是自由的,而且永远也不会带来自由。思想往往会助长恐惧与快感,但绝不会助长自由,只要有恐惧与快感,爱就不存在了。爱既不是思想,也不是快感,但是对我们而言,爱就是一种快感,因此会助长恐惧。
但是那份有效性一旦透过贪欲或成就欲 ——“我与非我” 所造成的屏障 —— 而变得丑陋时,就会引发竞争及冲突。认清这一切之后,我们要如何高尚地、有效地、不带着任何残忍之心地生活下去,而且要跟大自然及其他人建立起完善的关系,里面没有任何 “我与你” 的阴影 —— 由思想制造出的屏障?一旦认清了我们所谈到的这一切,不是表面上而是真的认清了 —— 那么这份认识就会拆除掉那堵界分之墙。一旦看见了某个东西的危险性,譬如一处断崖或一头野兽,你自然会产生行动,这样的行动虽然仍旧是制约的产物,但绝不是从恐惧之中产生的,它是一种从智慧中产生的行动。
世界的真相就是永无止境的痛苦以及令人惊骇的混乱,真实地认清了这一切,这些问题就会止息下来。
我们在心理上是如此地依赖别人,而这份依赖性乃是奠基于痛苦与享乐之上的。因为知道依赖会造成痛苦,所以我们试图从依赖之中培养出自由来,但是这种培养的方式又会引发别种形式的恐惧、冲突与痛苦。
这显示出经验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更有意义、更伟大的经验,我们从不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有心理上的经验。如同我们接纳了许多的事物一样,我们也认为开悟、理解、拥有至乐都需要经验,但真相刚好相反,只有一颗单纯的心才能拥有至乐 —— 只有一颗单纯而非被经验拖累的心,才能拥有至乐。进一步来看,所有的经验都是奠基于恐惧与快乐的界分之上的,都是根据我们的好恶来决定要不要经验它。
你们知道的只有痛苦与快感,因此我们所谓的爱根本就不是爱。爱是无法培养的 —— 如果它能够像植物一样,我们可以为它浇水、施肥、仔细地照料,那么事情就好办了。如果你能这样去培养爱,事情就简单了,但不幸的是它无法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东西,里面没有任何痛苦或快感,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恐惧、快感以及其他的东西,然后才能去除所有的界分。
改变的本质就是否定失序。失序无法变成秩序,但否定失序就是一种改变,否定本身就是一种改变,否定失序就是改变的积极本质。
其实否定错误的东西就是一种改变,也就是真理本身。
当身心都变得非常宁静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你真的很想清晰地去看某个东西时,或是真的在全心全意地聆听某个东西时,你的身体和你的心都会非常安静。这不是一种技巧,这是一种纯然的宁静。同样,当彻底的空寂出现时,失序和想要改变的态度才会解除掉,因此带来秩序的绝非思想而是空寂本身。
但是家具如果遗失了,我们就会感到伤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执着于自己的先生、妻子或家庭的原因。我们在家的四周编织了一个网,然后让它跟其他的世界产生对立。如果没有那堵墙或圈圈,家能不能存在?你们这些拥有家室的人应该尝试一下,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你会发现事情可能变得截然不同,然后你就会发现爱是什么,并且会亲眼目睹爱所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三、认识你自己#
这个世界除了能提供我们一些汽车、更大的浴室或其他东西之外,并不能带给我们什么。因此我们对外在世界感到乏味,同时也对自己感到乏味,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从陷阱中挣脱出来。同时我们也可能太懒惰了。进一步来看,认识自己并不能带来什么利润,也没什么奖赏,而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已经受制于获利的动机。这些也许就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陷阱是什么,我们也都知道人生是什么,但我们还是步履蹒跚地、疲惫地走下去,直到死亡为止。这似乎就是我们的命运了。然而深入于内在并转化自己,真的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吗?
我们只能通过关系来观察自己,我们没有其他观察自己的工具了,因为我们都不是独自存在的人: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关联。借由觉察自己在关系之中的反应、思想及动机,我们可以静默地认清自己的真相。
我们就是过往的历史,我们的内在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当我们如此自在地去觉察自己时 —— 若想变得逍遥自在,就必须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边 —— 我们究竟发现了什么?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与这个所谓的人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当然我们可以很快地看见它的真相:永不停歇的挣扎、冲突与争战 —— 不但我们内心如此,与别人的关系也是如此 —— 其中有痛苦,有一闪而逝的喜悦,还有恐惧、绝望以及一连串的挫败,埋在显意识与深层意识里面的冲突与矛盾,处在一种毫无关系的状态里。还有巨大的痛苦,通常是一种自怜、孤独与乏味感,然后我们又企图借由宗教信仰来逃避这一切,于是便形成了我的神与你的神的界分,这便是我们的真实人生。
然而只有当内心产生深刻的变革时,外在的改变才有意义:其实内在与外在本是同一种活动,它们不是分开来的。
若是认清了这一切的困惑、不幸与艰苦,我们为什么还会接受它,为什么会继续下去?我们是不是在等着另一个人来帮助我们解脱这一切?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老师、上师及救主,但我们还是站在原地不动,因此我们已经失去了或丧失了对另一个人的信心。我真希望你们是这样的。但这并不意味你们会变成一个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或冷酷无情的人,而是确实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内心的问题。一旦看见日常生活的真相以及其中的折磨与不幸,那为什么不全心全意地去了解并突破它呢?如果不去做这件事,就无法在根本上产生变革,那么受教育又有什么用,得了博士学位或其他东西,又能带来什么助益?
这股能量的本质就是自由。但我们所谓的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放浪形骸、反叛或无纪律的行动等等。自由绝非缺乏纪律。相反,自由是需要极大纪律的。请注意,大部分人都把 “纪律” 当成是一个丑陋的字眼,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 “认识”。这个词的词根指的就是去认识而非臣服,去学习而非模仿,去发现而非顺从。认识或发现就会带来自己的纪律,因此纪律或认识乃是一种永不间断的活动而非臣服于某个模式,一旦对它有了理解,真的认清了其中的事实,并且产生了深刻的感受,你就会有足够的能量突破焦虑、恐惧、痛苦所带来的制约。
你不能说 “我要活在当下”—— 这是没有意义的想法,因为当下就是过去通往未来的走道。当你对自己说 “我要活在当下” 时,这个 “你” 正是过去历史的产物。你也许会在自己的周围画个圈圈,然后说:“这便是当下或现在。” 但这个活在当下的存有正是过往历史的产物:它整个人都是老旧的。活在当下或现在 —— 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结论或主张 —— 彻底地活在眼前这一刻,意味着你必须是自由而无拘无束的。
虽然我不太明白在这个桎梏中多活 50 年有什么意义。
一个心理上每天都在结束的人,才能让心保持年轻、无邪与清新,这便是死亡。若想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有恐惧的阴影,而放弃所有的争论、所有的抗拒即是一种死亡。你有没有试着去做过这件事?没有任何牢骚、没有任何拘束、没有任何抗拒地放下最令你享受的事物(当然也包括那些你很想放弃的、最令你痛苦的事物)?试试看,真的,放下它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警醒、活泼、灵敏、自在而没有负担。如此一来,年老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它就不再是件恐怖的事了。
因此,没有死亡就不会有爱,因为爱是永远崭新的,它不是与性或快感相关的例行公事。
为什么性会变成唯一让人感到自由的事?在其中人可以完全忘掉自己:那一刻他所有的不幸、回忆、折磨、竞争性、攻击性、暴力与争战全都消失了。他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他可以消失于性之中,所以性才会变得这么重要;那时已经不再有 “你” 与 “我”、“我们” 与 “他们” 的界分。这样的界分终于止息了下来。也许在那一刻你终于找到了最大的自由,性会变得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它是唯一可以让我们发现自由的一件事,在其他的事物里面,我们都是不自由的。在心智上、情绪上以及肉体上我们都是受制的二手人,完全被我们的科技社会所塑造,因此除了性之外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了,于是性才变得重要起来。
如果我们在心智上和情感上都获得了自由,也许性的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我可以向你保证这是最简单的一件事,只要懂得如何观察,这件事就会变得很容易。如果你能确实看到真相,而又不企图改变它、压抑它、超越它或逃避它,你就会发现那真相起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心如果能完全安静地进行觉察,突变就会产生。
因为差别会带来极大的快感及虚荣心的满足:我是原创的、独特的、非凡的,而你也说同样的话,只是比较低调罢了。强调自己是绝对独特的,会带来一种虚荣及快感。
因此基本上,努力就暗示着矛盾:我是这样的,但我很想变成那样;我是一个失败者,不过老天在上,我将会变成一个成功的人;我很愤怒,可是我将变成一个没有愤怒的人;等等。这一连串的相对性势必会带来冲突。
因此努力意味着一种扭曲,而且努力就是意志力的一部分,意志力通常只会带来扭曲。但是对我们而言,努力就是我们的面包和牛油,我们是靠它们长大的,譬如你考试的分数必须超过某个男孩等等的想法。在这样的教育之中一定埋藏着不幸与伤害。因此认清当下的真相,毫无拣择地觉察它,就能使心从二元对立的矛盾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的心能够从谴责及论断之中解脱出来,那么你和被观之物的距离就消失了,这样你就不会从墙里往外看了。一旦变成了被观之物,又会面临一种困境:以前你把它看成是一个有别于自己的东西,现在你却不带着任何界分感地在觉察它。但只要你的心中还有任何活动,这个活动就必定是从外面产生的。如果你能不带着任何念头去看它,也就是完全处在空寂之中,那么从空寂之中看到的东西,自然有别于从墙里面看到的东西。
一个活泼的、警醒的、内在有火在燃烧的人,与一个会说出 “看在老天的份上,请不要打扰我,我已经深陷于社会的桎梏中,而且已经无法改变” 的人,会产生任何关系吗?前者对后者的关系可能是慈悲的或充满情义的,但不是以施恩之人自居。如果你是警醒的,而且觉察到内在与外在正在发生的事,你就会改变自己。社会上永远只有一小部分具有智慧的人能够改变世俗的结构,这样另一个人也许就有机会改变了。
我们永远都在追求一份理想,也就是一种逃避。若是能把所有的逃避及希望抛掉 —— 不是变得愤世嫉俗或怨气冲天,而是真的看见眼前的恐惧与绝望,那么你就拥有了观察的自由。心一旦有了自由,还会绝望吗?
这个世界除了能提供我们一些汽车、更大的浴室或其他东西之外,并不能带给我们什么。因此我们对外在世界感到乏味,同时也对自己感到乏味,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从陷阱中挣脱出来。同时我们也可能太懒惰了。进一步来看,认识自己并不能带来什么利润,也没什么奖赏,而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已经受制于获利的动机。这些也许就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原因。我们都知道陷阱是什么,我们也都知道人生是什么,但我们还是步履蹒跚地、疲惫地走下去,直到死亡为止。这似乎就是我们的命运了。然而深入于内在并转化自己,真的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吗?
我们只能通过关系来观察自己,我们没有其他观察自己的工具了,因为我们都不是独自存在的人: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关联。借由觉察自己在关系之中的反应、思想及动机,我们可以静默地认清自己的真相。
我们就是过往的历史,我们的内在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当我们如此自在地去觉察自己时 —— 若想变得逍遥自在,就必须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边 —— 我们究竟发现了什么?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与这个所谓的人生到底有什么关系?人生的真相是什么?当然我们可以很快地看见它的真相:永不停歇的挣扎、冲突与争战 —— 不但我们内心如此,与别人的关系也是如此 —— 其中有痛苦,有一闪而逝的喜悦,还有恐惧、绝望以及一连串的挫败,埋在显意识与深层意识里面的冲突与矛盾,处在一种毫无关系的状态里。还有巨大的痛苦,通常是一种自怜、孤独与乏味感,然后我们又企图借由宗教信仰来逃避这一切,于是便形成了我的神与你的神的界分,这便是我们的真实人生。
然而只有当内心产生深刻的变革时,外在的改变才有意义:其实内在与外在本是同一种活动,它们不是分开来的。
若是认清了这一切的困惑、不幸与艰苦,我们为什么还会接受它,为什么会继续下去?我们是不是在等着另一个人来帮助我们解脱这一切?历史上出现过无数的老师、上师及救主,但我们还是站在原地不动,因此我们已经失去了或丧失了对另一个人的信心。我真希望你们是这样的。但这并不意味你们会变成一个愤世嫉俗、怨天尤人或冷酷无情的人,而是确实没有人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内心的问题。一旦看见日常生活的真相以及其中的折磨与不幸,那为什么不全心全意地去了解并突破它呢?如果不去做这件事,就无法在根本上产生变革,那么受教育又有什么用,得了博士学位或其他东西,又能带来什么助益?
这股能量的本质就是自由。但我们所谓的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放浪形骸、反叛或无纪律的行动等等。自由绝非缺乏纪律。相反,自由是需要极大纪律的。请注意,大部分人都把 “纪律” 当成是一个丑陋的字眼,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 “认识”。这个词的词根指的就是去认识而非臣服,去学习而非模仿,去发现而非顺从。认识或发现就会带来自己的纪律,因此纪律或认识乃是一种永不间断的活动而非臣服于某个模式,一旦对它有了理解,真的认清了其中的事实,并且产生了深刻的感受,你就会有足够的能量突破焦虑、恐惧、痛苦所带来的制约。
你不能说 “我要活在当下”—— 这是没有意义的想法,因为当下就是过去通往未来的走道。当你对自己说 “我要活在当下” 时,这个 “你” 正是过去历史的产物。你也许会在自己的周围画个圈圈,然后说:“这便是当下或现在。” 但这个活在当下的存有正是过往历史的产物:它整个人都是老旧的。活在当下或现在 —— 不是一种意识形态、结论或主张 —— 彻底地活在眼前这一刻,意味着你必须是自由而无拘无束的。
虽然我不太明白在这个桎梏中多活 50 年有什么意义。
一个心理上每天都在结束的人,才能让心保持年轻、无邪与清新,这便是死亡。若想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有恐惧的阴影,而放弃所有的争论、所有的抗拒即是一种死亡。你有没有试着去做过这件事?没有任何牢骚、没有任何拘束、没有任何抗拒地放下最令你享受的事物(当然也包括那些你很想放弃的、最令你痛苦的事物)?试试看,真的,放下它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变得警醒、活泼、灵敏、自在而没有负担。如此一来,年老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意义,它就不再是件恐怖的事了。
因此,没有死亡就不会有爱,因为爱是永远崭新的,它不是与性或快感相关的例行公事。
为什么性会变成唯一让人感到自由的事?在其中人可以完全忘掉自己:那一刻他所有的不幸、回忆、折磨、竞争性、攻击性、暴力与争战全都消失了。他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他可以消失于性之中,所以性才会变得这么重要;那时已经不再有 “你” 与 “我”、“我们” 与 “他们” 的界分。这样的界分终于止息了下来。也许在那一刻你终于找到了最大的自由,性会变得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它是唯一可以让我们发现自由的一件事,在其他的事物里面,我们都是不自由的。在心智上、情绪上以及肉体上我们都是受制的二手人,完全被我们的科技社会所塑造,因此除了性之外就没有真正的自由了,于是性才变得重要起来。
如果我们在心智上和情感上都获得了自由,也许性的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我可以向你保证这是最简单的一件事,只要懂得如何观察,这件事就会变得很容易。如果你能确实看到真相,而又不企图改变它、压抑它、超越它或逃避它,你就会发现那真相起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心如果能完全安静地进行觉察,突变就会产生。
因为差别会带来极大的快感及虚荣心的满足:我是原创的、独特的、非凡的,而你也说同样的话,只是比较低调罢了。强调自己是绝对独特的,会带来一种虚荣及快感。
因此基本上,努力就暗示着矛盾:我是这样的,但我很想变成那样;我是一个失败者,不过老天在上,我将会变成一个成功的人;我很愤怒,可是我将变成一个没有愤怒的人;等等。这一连串的相对性势必会带来冲突。
因此努力意味着一种扭曲,而且努力就是意志力的一部分,意志力通常只会带来扭曲。但是对我们而言,努力就是我们的面包和牛油,我们是靠它们长大的,譬如你考试的分数必须超过某个男孩等等的想法。在这样的教育之中一定埋藏着不幸与伤害。因此认清当下的真相,毫无拣择地觉察它,就能使心从二元对立的矛盾中解脱出来
如果你的心能够从谴责及论断之中解脱出来,那么你和被观之物的距离就消失了,这样你就不会从墙里往外看了。一旦变成了被观之物,又会面临一种困境:以前你把它看成是一个有别于自己的东西,现在你却不带着任何界分感地在觉察它。但只要你的心中还有任何活动,这个活动就必定是从外面产生的。如果你能不带着任何念头去看它,也就是完全处在空寂之中,那么从空寂之中看到的东西,自然有别于从墙里面看到的东西。
一个活泼的、警醒的、内在有火在燃烧的人,与一个会说出 “看在老天的份上,请不要打扰我,我已经深陷于社会的桎梏中,而且已经无法改变” 的人,会产生任何关系吗?前者对后者的关系可能是慈悲的或充满情义的,但不是以施恩之人自居。如果你是警醒的,而且觉察到内在与外在正在发生的事,你就会改变自己。社会上永远只有一小部分具有智慧的人能够改变世俗的结构,这样另一个人也许就有机会改变了。
我们永远都在追求一份理想,也就是一种逃避。若是能把所有的逃避及希望抛掉 —— 不是变得愤世嫉俗或怨气冲天,而是真的看见眼前的恐惧与绝望,那么你就拥有了观察的自由。心一旦有了自由,还会绝望吗?
四、关于冥想#
冥想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去沉思、慎虑、考量、深入地检视,去感觉某个我们不太了解的东西,深入地去体察内心未经探索的念头、感受以及其中的奥秘。冥想的深处具有一种独特的美,而且是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件事,如果我们能体认它的话。
如同我们指出的,首先我们必须以诚直的行为做基础,而不是只追求某种富有正当性的理念。日复一日地修炼会变成一种受人尊崇的行为,于是就远远背离了诚直的心性。任何一种被社会尊崇的德行都是不道德的、不诚直的。你们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吗?
但道德真正的意思就是不再想变成一个被社会尊崇的人 —— 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而被尊崇的人。
美德也不是一种修炼的成果,因为它并不仰仗环境的影响力,它是一种活生生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也是一种诚直的、真实的以及极为诚恳的行为。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够诚实。那些拥有理想、追求理想的人,基本上就是不诚实的,因为他们与他们假装出来的模样是不一致的。
我们的心永远在算计、比较、追求、受到驱迫,永无止境地和自己对谈或者闲扯着别人的事 —— 你很清楚它每天或整天都在干些什么。这样的心根本无法认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只有当心安静下来的时候,才可能明辨真假,如果你真的想聆听讲者的话语 —— 如果你真的感兴趣的话 —— 你的心自然会保持安静,它会停止喋喋不休或想别的事情。
专注禅定就是一种抗拒的形式,一种将念头局限于一点的窄化活动。心一旦被训练成只专注于某个东西上面,就会失去它的敏感度及弹性,进而变得无法领略生命的整个领域。
专注是非常容易的事,每一个学童都做得到 —— 虽然他很厌恶这件事,但还是被老师强迫学会专心。当你真的专心时,你一定会抗拒;如果你日复一日地训练它专注在某个东西上面,它一定会失去它的宽度、深度、敏锐度及空间感。
因此,心若是把追求经验当成赋予生命意义及价值的一种手段,那么它就是在把内心的东西向外投射,而无求之心因为是自由的,所以具有截然不同的品质。
从一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观察都是冥想的一部分,包括随时认清真相,认清上师、权威、修行体系的谬误,奠定行为的基础,其中没有费力的感觉,而且不是环境的产物。这一切都暗示着冥想的品质。
因此这样的看之中必须有空寂的成分,如同白昼必须有黑夜一般;同时这种空寂既不是噪音的产物,也不是噪音的止息。当其他的品质具足时,这空寂的状态自然会出现。
但是当空寂真的出现时,界分就不见了,因此它具有截然不同的品质,而只有当这样的空间出现时,你才能体认到那不可思议之境 —— 一种浩瀚无边、至高无上而又无法邀约的境界。
真正重要的是不去追随任何人,而是去理解自己。如果你毫不费力,毫不压制自己,并且真正深入而无惧地探索自己,你就会发现那个不可思议的东西,甚至不需要读任何一本书。
整个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观看和认识的话,那扇门就在你的面前,而钥匙就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钥匙或为你打开那扇门,除了你自己。
你为什么需要一个存在的理由?(听众的笑声)就因为你存在于世上却不了解自己,所以才想发明出一个理由来。你知道吗?先生,如果你能看着一棵树、云朵或水上的光影,如果你知道什么是爱,就不需要任何存在的理由了。你只是存在着罢了。然后世上所有的博物馆以及所有的音乐会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如果你拥有观看的心及热情,你会看见眼前的美 —— 美不在云端、树林或水中,它就在你的心底。
冥想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去沉思、慎虑、考量、深入地检视,去感觉某个我们不太了解的东西,深入地去体察内心未经探索的念头、感受以及其中的奥秘。冥想的深处具有一种独特的美,而且是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件事,如果我们能体认它的话。
如同我们指出的,首先我们必须以诚直的行为做基础,而不是只追求某种富有正当性的理念。日复一日地修炼会变成一种受人尊崇的行为,于是就远远背离了诚直的心性。任何一种被社会尊崇的德行都是不道德的、不诚直的。你们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吗?
但道德真正的意思就是不再想变成一个被社会尊崇的人 —— 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而被尊崇的人。
美德也不是一种修炼的成果,因为它并不仰仗环境的影响力,它是一种活生生的、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也是一种诚直的、真实的以及极为诚恳的行为。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够诚实。那些拥有理想、追求理想的人,基本上就是不诚实的,因为他们与他们假装出来的模样是不一致的。
我们的心永远在算计、比较、追求、受到驱迫,永无止境地和自己对谈或者闲扯着别人的事 —— 你很清楚它每天或整天都在干些什么。这样的心根本无法认清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只有当心安静下来的时候,才可能明辨真假,如果你真的想聆听讲者的话语 —— 如果你真的感兴趣的话 —— 你的心自然会保持安静,它会停止喋喋不休或想别的事情。
专注禅定就是一种抗拒的形式,一种将念头局限于一点的窄化活动。心一旦被训练成只专注于某个东西上面,就会失去它的敏感度及弹性,进而变得无法领略生命的整个领域。
专注是非常容易的事,每一个学童都做得到 —— 虽然他很厌恶这件事,但还是被老师强迫学会专心。当你真的专心时,你一定会抗拒;如果你日复一日地训练它专注在某个东西上面,它一定会失去它的宽度、深度、敏锐度及空间感。
因此,心若是把追求经验当成赋予生命意义及价值的一种手段,那么它就是在把内心的东西向外投射,而无求之心因为是自由的,所以具有截然不同的品质。
从一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观察都是冥想的一部分,包括随时认清真相,认清上师、权威、修行体系的谬误,奠定行为的基础,其中没有费力的感觉,而且不是环境的产物。这一切都暗示着冥想的品质。
因此这样的看之中必须有空寂的成分,如同白昼必须有黑夜一般;同时这种空寂既不是噪音的产物,也不是噪音的止息。当其他的品质具足时,这空寂的状态自然会出现。
但是当空寂真的出现时,界分就不见了,因此它具有截然不同的品质,而只有当这样的空间出现时,你才能体认到那不可思议之境 —— 一种浩瀚无边、至高无上而又无法邀约的境界。
真正重要的是不去追随任何人,而是去理解自己。如果你毫不费力,毫不压制自己,并且真正深入而无惧地探索自己,你就会发现那个不可思议的东西,甚至不需要读任何一本书。
整个世界都埋藏在你的心底,如果你知道如何观看和认识的话,那扇门就在你的面前,而钥匙就在你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给你钥匙或为你打开那扇门,除了你自己。
你为什么需要一个存在的理由?(听众的笑声)就因为你存在于世上却不了解自己,所以才想发明出一个理由来。你知道吗?先生,如果你能看着一棵树、云朵或水上的光影,如果你知道什么是爱,就不需要任何存在的理由了。你只是存在着罢了。然后世上所有的博物馆以及所有的音乐会就不再那么重要了。如果你拥有观看的心及热情,你会看见眼前的美 —— 美不在云端、树林或水中,它就在你的心底。
爱,让世界重获自由 —— 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演讲#
一旦拥有了爱,认识了爱,你就能自由而正确地行事,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是正确的。
我们受教育但并不了解人生的全貌,只是扮演着整体存在中的某个特定的角色。从童年起我们就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为的只是在社会里获得成就,变成一个彻底平庸的人,而那些比较具有敏感度的知识分子往往会反叛这个存在的模式。在他的反叛之中,可能会做出好几种事情来。他或者变成一个反社会、反政治的人,或者去嗑药或是寻求狭隘的宗教信仰,追随某个上师、老师或哲学家,变成一名激进的社会运动者,或者把自己奉献给佛教或印度教之类的异国宗教。如果他有能力,也许会变成一名社会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或哲学家,并因此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圈里。我们以为这样就能把问题解决,我们以为这样就已经了解了有关整体人生的问题。然后我们又根据自己特定的倾向、特质或专业知识向他人描述人生是什么。
因此对我而言,人不可避免地必须提出这个问题: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身为一个在心理上还算健全的人,一个并没有严重神经官能症而又活跃的正常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角色比较吸引我?如果吸引我的是人生的某个方面或局部,那么我就必须觉察到这份吸引力的危险性,因为我们可能又会回到原先那个会助长战争、矛盾与挣扎的界分之中。我能不能投入于整体人生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个部分?投入于整体人生很显然并不意味你必须懂得科学、社会学、数学等等的知识,除非你是个天才,否则不可能懂得这么多。因此你能不能在内心里活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很显然意味着你对外在所有的事物都很感兴趣,但真正的基础或彻底的革命是在内心次元发生的。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才能在内心里产生如此深刻的改变?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过往的历史,这个世界和外在社会就是我们,因此真正的问题是:你跟我如何能投入于整体人生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个部分?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是攸关行为、美德与爱的 —— 爱究竟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不论老少我们都必须问自己这些问题,因为它们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一旦发现那是不可能达成的事,你就会从中找出什么是可能的,而它跟以往的可能性是截然不同的。这么一来你的心中就会出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而这才是我们要探讨的那种可能性,不是那种无足轻重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探索了与不可能性相关的可能性,并且认清了整个存在的模式之后,能够做什么呢?其实那种不可能性指的就是不带着任何妒忌与怨恨的阴影,全然地去爱。
其实人生的目的就是去生活 —— 不是这种充满着混乱和困惑的所谓的生活 —— 而是活在截然不同的方式里,活得彻底,全心全意地生活,每天都以这种方式去生活,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意义 —— 不是以夸大自我的方式去生活。而是没有任何恐惧,没有任何挣扎,没有任何悲惨或不幸地活在世上。
享乐与恐惧都是一种思维活动,对大部分人而言,享乐乃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譬如性、快感以及对它的忆念。思想不断地在上面打转,并且想在明天再度得到那份快感 —— 所谓的社会道德就是奠基于享乐之上的。
你能够一边爱,一边怀着贪婪、野心和竞争性吗?你能够一边爱,一边残杀动物或另一个人吗?一旦放下了那些非爱的东西 —— 妒忌、羡慕、恨意、自我中心的活动、丑陋的竞争、日常生活里的残忍与暴力 —— 你就知道什么是爱了。一旦放下所有这些东西,不是在头脑中而是真的全心全意地…… 我想说的是从心底深处放下了它们,因为这些显然都不是爱,那么你就会巧遇真正的爱。一旦拥有了爱,认识了爱,你就能自由而正确地行事,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是正确的。
重要的是你目前处在什么状态,不是你信什么或不信什么,或者你的经验是普通的,还是带有迷幻色彩的。真正重要的是,能够活出最高的美德来(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这类的字眼)。
美德意味着爱,意味着没有恐惧,并且是活在存在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让内心里的一切熄灭下来,这样心智才能清明无邪。只有这样的心才能遇见那浩瀚无边的非凡之境,而它绝不是你、上师或哲学家能够发明出来的。
思想的真相:思想就是记忆,思想就是从记忆中产生的反应,也就是你所累积的知识、经验及历史背景,而每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就会造成一种震动,然后从那份记忆中你再产生反应。这便是思想。
因为目前的世界,不论是社会、家庭、父母或小孩,都没有爱。如果他们有爱,这个世界还会有战争吗?你认为还会有政府把人民被杀掉当成是一件没问题的事吗?
如果能够无拣择地观察自己,从这份深刻的观察之中就会产生一个平衡而清醒的人,然后你的神经官能症倾向就会消失。平衡的心是有智慧的,而不是由批判或意见组合成的。
一旦拥有了爱,认识了爱,你就能自由而正确地行事,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是正确的。
我们受教育但并不了解人生的全貌,只是扮演着整体存在中的某个特定的角色。从童年起我们就受到了严重的制约,为的只是在社会里获得成就,变成一个彻底平庸的人,而那些比较具有敏感度的知识分子往往会反叛这个存在的模式。在他的反叛之中,可能会做出好几种事情来。他或者变成一个反社会、反政治的人,或者去嗑药或是寻求狭隘的宗教信仰,追随某个上师、老师或哲学家,变成一名激进的社会运动者,或者把自己奉献给佛教或印度教之类的异国宗教。如果他有能力,也许会变成一名社会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作家或哲学家,并因此而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圈里。我们以为这样就能把问题解决,我们以为这样就已经了解了有关整体人生的问题。然后我们又根据自己特定的倾向、特质或专业知识向他人描述人生是什么。
因此对我而言,人不可避免地必须提出这个问题: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身为一个在心理上还算健全的人,一个并没有严重神经官能症而又活跃的正常人,要在这个世界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角色比较吸引我?如果吸引我的是人生的某个方面或局部,那么我就必须觉察到这份吸引力的危险性,因为我们可能又会回到原先那个会助长战争、矛盾与挣扎的界分之中。我能不能投入于整体人生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个部分?投入于整体人生很显然并不意味你必须懂得科学、社会学、数学等等的知识,除非你是个天才,否则不可能懂得这么多。因此你能不能在内心里活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很显然意味着你对外在所有的事物都很感兴趣,但真正的基础或彻底的革命是在内心次元发生的。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才能在内心里产生如此深刻的改变?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过往的历史,这个世界和外在社会就是我们,因此真正的问题是:你跟我如何能投入于整体人生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个部分?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是攸关行为、美德与爱的 —— 爱究竟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不论老少我们都必须问自己这些问题,因为它们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一旦发现那是不可能达成的事,你就会从中找出什么是可能的,而它跟以往的可能性是截然不同的。这么一来你的心中就会出现一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而这才是我们要探讨的那种可能性,不是那种无足轻重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探索了与不可能性相关的可能性,并且认清了整个存在的模式之后,能够做什么呢?其实那种不可能性指的就是不带着任何妒忌与怨恨的阴影,全然地去爱。
其实人生的目的就是去生活 —— 不是这种充满着混乱和困惑的所谓的生活 —— 而是活在截然不同的方式里,活得彻底,全心全意地生活,每天都以这种方式去生活,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意义 —— 不是以夸大自我的方式去生活。而是没有任何恐惧,没有任何挣扎,没有任何悲惨或不幸地活在世上。
享乐与恐惧都是一种思维活动,对大部分人而言,享乐乃是人生最重要的事,譬如性、快感以及对它的忆念。思想不断地在上面打转,并且想在明天再度得到那份快感 —— 所谓的社会道德就是奠基于享乐之上的。
你能够一边爱,一边怀着贪婪、野心和竞争性吗?你能够一边爱,一边残杀动物或另一个人吗?一旦放下了那些非爱的东西 —— 妒忌、羡慕、恨意、自我中心的活动、丑陋的竞争、日常生活里的残忍与暴力 —— 你就知道什么是爱了。一旦放下所有这些东西,不是在头脑中而是真的全心全意地…… 我想说的是从心底深处放下了它们,因为这些显然都不是爱,那么你就会巧遇真正的爱。一旦拥有了爱,认识了爱,你就能自由而正确地行事,无论你做什么都会是正确的。
重要的是你目前处在什么状态,不是你信什么或不信什么,或者你的经验是普通的,还是带有迷幻色彩的。真正重要的是,能够活出最高的美德来(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这类的字眼)。
美德意味着爱,意味着没有恐惧,并且是活在存在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让内心里的一切熄灭下来,这样心智才能清明无邪。只有这样的心才能遇见那浩瀚无边的非凡之境,而它绝不是你、上师或哲学家能够发明出来的。
思想的真相:思想就是记忆,思想就是从记忆中产生的反应,也就是你所累积的知识、经验及历史背景,而每当你提出一个问题时,就会造成一种震动,然后从那份记忆中你再产生反应。这便是思想。
因为目前的世界,不论是社会、家庭、父母或小孩,都没有爱。如果他们有爱,这个世界还会有战争吗?你认为还会有政府把人民被杀掉当成是一件没问题的事吗?
如果能够无拣择地观察自己,从这份深刻的观察之中就会产生一个平衡而清醒的人,然后你的神经官能症倾向就会消失。平衡的心是有智慧的,而不是由批判或意见组合成的。
本文由 WeRead-xLog 同步工具自动生成